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东亚视野下的我国海上搜救责任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3 08:55

  本文选题:东亚 + 第一岛链 ; 参考:《东北亚论坛》2014年04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周边涉海事故频发,但受限于"第一岛链",我国现有海上搜救责任区范围较小,难以充分实施必要的海上搜救。我国西太平洋以及南海印度洋海上通道贸易量巨大,现有海上搜救责任区无法保障我国船舶及其人员、货物的安全,亟待考虑由"第一岛链"东向及南向拓展海上搜救责任区。海上搜救责任区拓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即涉及搜救设备建设等硬件,又需要法律和机制协调等"软件"。因此,必须加强和推进海上搜救责任区的拓展与强化。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frequent accidents related to sea in our country, but limited by the "first island chain", the existing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area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small, so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implement the necessary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China's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ndian Ocean have a huge trade volume, and the existing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area cannot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Chinese ships and their personnel and cargo.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onsider expanding the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responsibility area from the first island chain to the east and sou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area of responsibilit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search and rescue equipment and other hardware, and also needs "software" such as coordination of laws and mechanisms.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expans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responsibility area.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大连海事大学航运人力资源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4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49)
【分类号】: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建荣;;论符合中国国情的水上搜救体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2 郭为民;台湾海峡海上搜救机制探讨[J];福建水产;2002年03期

3 姜丽;张扬;;日本海上执法力量初步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4期

4 邢建芬;吕海良;周玲;;韩国海上执法力量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03期

5 程明远;;中外海上救助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海运;2011年12期

6 李金蓉;;我国提交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有充分的科学和法律依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10期

7 史春林;;太平洋航线安全与中国的战略对策[J];太平洋学报;2011年08期

8 伊万·L·海德,金朝武;防空识别区、国际法与邻接空间[J];中国法学;2001年06期

9 吴松芝;;日本海上执法模式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10 陈光文;;海峡两岸海巡船实力盘点[J];现代舰船;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鹏程;;关于我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法律制度的构想[J];法制与社会;2009年29期

2 王崇敏;邹立刚;;我国在专属经济区建立防空识别区的探讨[J];法学杂志;2013年01期

3 李靖宇;陈医;马平;;关于开创“两洋出海”格局保障国家利益拓展的战略推进构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陈哲;;试析日本防卫战略与交战规则的调整[J];国际论坛;2014年01期

5 王冬冬;陈永剑;马晓峰;王文旭;刘杨;刘凯;;基于GPS和电子海图的落水人员搜救定位系统[J];航空电子技术;2012年02期

6 李伟;王雅广;;关于我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法律制度必要性之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7 杨洁;黄硕琳;;日本海洋立法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高婷;陈洪武;张帅;;基于北斗定位的落水人员报警终端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年10期

9 吴燕妮;;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国际法分析及海峡两岸合作[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林;张瑞;;建立海上防空识别区的法理依据及其对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威;论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昆;对我国周边国家海洋执法实践的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锋茹;专属经济区非沿海国军事活动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苟英英;我国海洋倾废执法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李晶;基于手机定位的海上搜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李小文;海上搜救服务系统有效性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潘家财;基于模糊综合和模糊推理的搜救系统适应性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7 吴中鼎;海上搜救辅助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迟成强;论国家航空器在公海上拦截民用航空器的合法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崔淑燕;我国海上执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李毅龙;南海搜救合作法律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剑威;;解放军加强捍卫南海主权实力[J];共产党员;2009年14期

2 姜雅;;日本的海洋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趋势[J];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02期

3 汪翔;;发达国家及地区海上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搜救[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6年02期

4 杨仲林;朱玉柱;许志远;;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分析[J];中国海事;2006年11期

5 ;对比中英两国海上搜救管理[J];中国海事;2007年02期

6 马清波;马中和;;试论发达国家海上救助水平的几个要素及对策[J];中国海事;2009年05期

7 赵建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在南海的既得权利[J];法学研究;2003年02期

8 孔凡惃,阮巍;我国海上搜救管理体系探析[J];水运管理;2004年07期

9 朱建庚;;韩国海上执法机制探析[J];太平洋学报;2009年10期

10 江淮;;日本海上保安厅[J];世界知识;2010年1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亚思想库网络[J];党政论坛;2005年06期

2 和静钧;;东亚“战国时代”来临?[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39期

3 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吕蓬 ,刘大涌;东亚兴起与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1996年06期

5 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J];国际论坛;1999年03期

6 马场公彦,石井刚;后冷战时期“东亚”论述的视域——走向开放性区域主义的几个尝试[J];开放时代;2004年03期

7 陈光春,向光富;东亚青少年自杀现象与学业竞争关系新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2期

8 洪广烨;中韩友好是东亚与世界和平、繁荣的基石[J];当代韩国;2005年01期

9 张锡镇;东亚:通向政治稳定之路[J];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02期

10 陈峰君;论东亚模式特征[J];太平洋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耿f;;开幕词[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姜龙范;;致辞二[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进己;;序二[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泓;;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贾建飞;;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综述[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全;;上海史学界谴责日本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侵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颖 整理;东亚多边合作离了谁都不行[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袁原、李国田;商谈建立“东亚首脑会议”机制[N];人民日报;2004年

3 ;清醒应对东亚变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4 冯武勇;东亚峰会:大国外交总动员[N];中国财经报;2005年

5 张伟;巴达维勾画东亚共同体蓝图[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徐立凡;东亚,鲍威尔的收官外交[N];华夏时报;2004年

7 早报特约评论员 安替;六方会谈超越核问题 大国谋划东亚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8 辛本健;为东亚和平繁荣献策[N];人民日报;2004年

9 周宁;合作之旅 成果丰硕[N];人民日报;2003年

10 廉海东;布什东亚之行:[N];中国经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咸命植(Ham,Myungsik);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2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绍章;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艳清;TMD战略对东亚及我国安全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细兰;集体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海东;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4 蒋晗晖;马六甲航道安全与中国的政策选择[D];外交学院;2006年

5 闫健;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钟蔚;论IMF与东亚受援国家主权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0年

7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郑梦清;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晓雪;冷战后美韩同盟及其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张勇;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对日政策的新变化[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205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5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