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与言说、个体与社区:西方大屠杀研究的辩证——兼论大屠杀研究对亚洲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本文选题:大屠杀再现 + 阿多诺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在西方许多国家,大屠杀研究是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政界的重要话题,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研究领域,是重要的思想资源。汲取这一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利于反思亚洲地区的历史问题,特别是日本侵华的野蛮罪行及其对于亚洲现实问题的影响,有助于建设和平、和谐的亚洲共同体。本文围绕阿多诺的著名论断"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探讨对于再现的禁令,以及再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并进而探讨与之有关的各种社区/共同体理论,以分析与大屠杀有关的诸多重要话题,既揭示大屠杀研究本身的重要理论意义,也为亚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照。
[Abstract]: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est , Holocaust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academic , cultural ,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circles . I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 philosophy , history ,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t is helpful to reflect on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in Asia , especially Japanese invasion and the necessity , 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 of reproduction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威廉·赫尔姆赖希;时春荣;;“大屠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J];民族译丛;1992年06期
2 ;青东大屠杀[J];上海党史研究;1995年04期
3 邓安新;;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J];世纪行;1997年06期
4 吴旭;;敦请订立“否认大屠杀罪”[J];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年01期
5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在捍卫以色列中的战略性运用[J];世界民族;2012年04期
6 蔡遐欧;;他是从白公馆尸坑爬出来的——忆谭谟讲述“11·27”大屠杀幸存经历[J];红岩春秋;2012年Z1期
7 徐远举;;我那伸向重庆大屠杀的血手[J];世纪行;1997年12期
8 林海;;近50年世界八大政变[J];报刊荟萃;2007年09期
9 文锋;;惨绝人寰的“检证”大屠杀[J];环球军事;2008年07期
10 郭隆隆;令人心灵颤抖的历史——参观美国大屠杀博物馆有感[J];国际展望;199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仁木富美子;;《无人区·长城线上的大屠杀》(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纪念大屠杀史料上网[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水平;以色列:禁止否认大屠杀历史[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N];人民日报;2005年
5 林均;大屠杀不能被遗忘[N];文学报;2007年
6 王湘江;“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哀之更须鉴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彭梦瑶;巨款补偿大屠杀受害者,意义不在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Hanna Yablonka 本古里安大学历史与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从以色列视角看二战结束65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与反犹主义的消解[N];解放日报;2012年
10 吴酩;纪念:当代人的“零容忍”[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征;关于以色列纳粹大屠杀教育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史今;大屠杀纪念馆在美国大屠杀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万敏;从独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7 冯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梅玉;犹太社团—美国学校大屠杀教育的主要推动力[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潘明慧;东西方在大屠杀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6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5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