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
本文选题:亚洲新安全观 + 大安全观 ; 参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11期
【摘要】: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取得广泛国际影响。今天的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海外安全与国内安全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安全共享、安全共担、安全共建、安全共赢理念,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安全文明,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式安全文明,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and gained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oday'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and complex changes: inter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security maintenance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source of security threat and security governance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New changes have also taken place in domestic security issues: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between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safeguarding rights; between soci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between overseas security and domestic securit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the new Asian security concept,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sharing, security co-building, and security win-win. This is the security civilization of 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t transcends the dual-oppositional security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 and further promotes ou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1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福财;;东北亚三国(中俄朝)与美国单边主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10 李慧明;;和谐世界——崛起之后的国际理念与终极目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董彦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秦国的兴起[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7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黎;陈海鸿;;论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叶江;;试论国际体系单元观与全球治理理论之间的关系[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红红;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际合作:理论、行为及机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爽;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睿;G20的崛起与作用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华;外交部长唐家璇阐述新安全观[J];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11期
2 高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J];求是;2003年12期
3 黄仁国;中国新安全观述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尹希成;一种新的安全观——学习我国政府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J];理论学习;2003年02期
5 潘光;新安全观与中国的反恐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6 张澜涛;关于“和平崛起”与新安全观的理论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邵亚楼;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背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8 江涌;价值观·世界观·战略观·安全观——脱离“安全困境”需要“新安全观”[J];世界知识;2005年19期
9 宋效峰;;简论和谐世界观与新安全观的内在联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宋效峰;;和谐世界观与新安全观的内在联系[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仁伟;;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再思考[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史艳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江泽民与上海合作组织[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东燕;中国的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骞;北约新战略和中国新安全观 殊途还是同归?[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谢青松;以新安全观促进亚洲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董春岭;杜尚别峰会:推进“亚洲新安全观”[N];法制日报;2014年
5 市社科院研究员 李骊明;丝绸之路和平互利精神对亚洲新安全观的启示[N];西安日报;2014年
6 ;中国向东盟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N];人民日报;2002年
7 ;中国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安亚;新安全观引领亚太安全合作[N];光明日报;2010年
9 高原升;新安全观: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汤华臻;以新安全观夯实亚洲和平发展之基[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柏松;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确立及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春华;论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孟祥玲;论国际新安全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保雄;论江泽民的新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盛;中国的新安全观在东南亚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方刚;中国新安全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殷明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中的新安全观及其外交实践[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于洋;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2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6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