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值得永远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关系原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60周年

发布时间:2018-06-26 02:04

  本文选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互不干涉内政 ; 参考:《和平与发展》2014年04期


【摘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史岁月,仍焕发着强大吸引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强调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国际规范发展的现代性特征,适用于处理各种相同或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外交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外交任务和战略布局的转型,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国际关系,重视共同协商治理全球性问题,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谨慎处理功能性主权让渡的问题。中国需要不断充实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与外延,解决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制约困境,增强其规范国际关系的普适性。为此,中国需要增强大局意识与战略文化,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并始终坚持战略创新,积极稳妥地参与解决涉及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Abstract]: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have gone through a period of history, and still have a strong appeal.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born in the 1950s, have a special backgroun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reflecting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applicable to the handl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system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China's diplomacy need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plomatic tasks and strategic layout, develop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joint consultations and governance of global issues.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to promote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development community, and to handle with caution the issue of the transfer of functional sovereignty. China needs to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solve its difficult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enhance its universality in regula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culture, cultivate a correct view of justice and profit, and always adhere to strategic innovation, actively and steadily participate in the settlement of issues involving sovereign independence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
【分类号】:D8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路本龙;论全球化时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当代亚太;2004年06期

2 范宏伟;;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3 梁守德;浅谈中国的新国际观和外交战略的新思维[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寒溪;;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正元;;非传统安全定义辨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韦健锋;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康超;中缅边界谈判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姚璐;冷战后中缅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王波港;建国后中国陆地领土争端的解决模式探析[D];青岛大学;2012年

4 刘军;论国际统一战线的新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云莉;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王文欣;论江泽民对中国外交发展的新贡献[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纪裔;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和平发展思想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邱文君;金三角华侨华人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D];华侨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新天;中国应转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J];战略与管理;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铮;;风云变幻八十年 第四讲 祸遍全球(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J];世界知识;1983年24期

2 廖鹤;;《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一书简介[J];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3 潘光;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西亚非洲;1990年04期

4 李石生;;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淡化了吗?[J];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01期

5 杨运忠;;日美矛盾的激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1992年03期

6 杨冠达;论美国国际关系学与美国霸权[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7 华林;史论结合,精心解读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评介[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谢晓娟,周延召;论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1期

9 陈本红;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杨万强;全球化、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罗丹;;麻生执政与中日关系发展走向[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泽伟;;联合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陈克守;;墨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庄国土;;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罗旭华;;邓小平国际道德思想探析[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李金祥;蔡佳禾;;理解世界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和定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2 ;中方对美国会少数众议员执意提出所谓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决议案表示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世经政所 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5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关系——雾中看花[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方祥生;国际关系中的“蛮横”[N];光明日报;2007年

7 ;学术研究与外交政策:专家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 廖凯原;世界依赖中美合作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陈迎春;中国外交: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执笔记者 徐剑梅 刘黎 参与记者 张铁钢 谢荣 赵嘉麟 赵焱 陈威华 吴强 王作葵;新兴大国群起,共商和平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8 周娅;建构主义新视域:地缘文化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10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2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3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4 赵为民;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年

5 邱晓万;论希拉克总统执政以来的中法关系(1995年5月—2005年5月)[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年

7 廖震峡;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新华;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1995年5月~2007年5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姚丽丽;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68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68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