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研究的当代复兴及其中国意义
本文选题:地缘政治 + 冷战后 ; 参考:《国际展望》2015年02期
【摘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低潮后,地缘政治研究在冷战后实现了世界性复兴。除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学术中心外,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重心向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冷战后,地缘政治研究出现经典思路与后现代主义并立的局面,前者对特定国家的对外战略实施及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演进影响颇大,后者则在本体论、方法论、研究领域等学理思辨方面进展较多。中国地缘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既要汲取古代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也要吸收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精华,关键是要以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国家利益为目标,将营造周边和平发展环境作为要务,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丰富和拓展研究领域。
[Abstract]:After the low tid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geopolitical research achieved a worldwide renaissance after the Cold War.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academic cent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France and Italy, the current focus of geopolitical research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to non-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emerging countries. After the Cold War, classic thinking and postmodernism appeared in the geopolitical research. The former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while the latter was ont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geopolitical theory system should not only absorb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thought, but als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he western geopolitical theory. The key is to solve the Chinese problem and serv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create a peacefu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o realiz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作者单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
【基金】: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后世界各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特色及其国际政治意义研究”(批准号12CGJ02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运忠,丛向群;论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历史性重组[J];当代亚太;2001年04期
2 朱新光;地缘政治与冷战后波兰新外交[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3期
3 陈霞;对地缘政治的再审视——如何看待当今地缘政治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4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J];战略与管理;2001年03期
5 赵龙庚;“9.11”后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J];和平与发展;2002年02期
6 鄂志寰;;美伊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经济金融影响[J];国际金融;2003年05期
7 王东岳,曲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新世纪美俄对中亚的战略争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П.Я.巴克拉诺夫 ,周建英;论当代地缘政治范畴[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6期
9 汪波;美国的21世纪“经济化地缘政治构想”[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刘波;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环;“多事之秋”来临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N];金融时报;2014年
2 程实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地缘政治动荡为何没有推高油价[N];东方早报;2014年
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王天龙;美国“重返亚太”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复杂[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任卫东;谁在制造东亚地缘政治地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未来十年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前瞻[N];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早报记者 杨小舟;“中国应强化地缘政治约束右倾日本”[N];东方早报;2014年
7 早报评论专栏程亚文;为中亚地缘政治“破碎带”重建秩序[N];东方早报;2005年
8 邓敏;地缘政治紧张 油价回落恐成奢望[N];期货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伟 刘向 朱晟;美国能源革命影响地缘政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阎德学;地缘政治视域的日本北极战略构想[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微微;冲突与联合:对主导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6 矫正;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合强;地缘政治与当代亚太移民[D];暨南大学;2007年
2 任江;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澳中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阳;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葛怀宇;中国: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D];外交学院;2003年
5 龚炜;科学技术进步与地缘政治理论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智;中国的地缘政治新态势及应对策略[D];辽宁大学;2013年
7 崔晓东;当代俄美地缘政治冲突:原因、特点和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燕玉叶;“9·11”后的俄罗斯中亚地缘政治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孔斌;油权—石油地缘政治新视角[D];外交学院;2014年
10 郑伟;冷战后美国在中东不变的地缘政治利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6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8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