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外交转型的新方向:包容性塑造外交

发布时间:2018-07-01 11:04

  本文选题:中国外交 + 外交转型 ; 参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若干次转型,大体上从革命外交到发展外交,再到大国外交。2008、2009年之交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转型任务。包容性、塑造性及包容地塑造,正显著地成为中国外交转型的新特点,而包容性塑造外交或可概括为中国外交转型的一种新方向。参照传统外交,文本尝试就包容性塑造外交的概念、原则、历史经验、时代特征和目标宗旨等作出探索性分析。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diplomacy has undergone several transformations, from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to development diplomacy, and then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t the turn of 2009, especially after it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in 2010. China's diplomacy is facing a new task of transformation. Inclusiveness, molding and inclusive molding are becom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lusive molding diplomacy can be summarized as a new direc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Referring to the traditional diplomacy, the text attempts to make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principl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objective and purpose of the inclusive shaping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2015EGJ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忆恩,肖欢容;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骥,王宏斌;论和平崛起的中国对构建当代国际制度的建设性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2期

2 陈寒溪;;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3 刘培栋;地区主义与中国[J];东南亚纵横;2005年06期

4 樊勇明;贺平;;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李伯军;;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J];法治研究;2012年03期

6 隋书卿;;论当前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因素[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楼春豪;;进攻性现实主义“中国威胁论”的实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六十年[J];国际观察;2010年01期

9 徐崇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潮落与中国的立场[J];国际经济法学刊;2008年02期

10 车丕照;;国际社会“社会化”进程中的国际秩序[J];国际经济法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尹占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江彦桥;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8 王明生;国际安全机制与当代中国[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张丽华;主权博弈—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辉;中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2 强薇;WTO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3 姚瑶;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须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与加入世贸组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祺玮;冷战后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合作与分歧[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明菊;中国外交的和平理念: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和平崛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侣萍;冷战后的中国联合国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国燕;论冷战后中国的多边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晓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与中国的回应性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艳霞;新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理论界;2000年05期

2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新中国外交剪辑(六)[J];党史文汇;2001年03期

3 肖宗志;建国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论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丽红;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J];沧桑;2003年03期

5 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J];国际论坛;2003年03期

6 金正昆;试析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7期

7 李星;从开放档案看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建立[J];中国档案;2004年04期

8 刘若南;;走下神坛的中国外交[J];观察与思考;2004年13期

9 阮宗泽;;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J];协商论坛;2005年12期

10 ;和平、发展、合作——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J];重庆与世界;2005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3 钮维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李琰 王远 于淼;第八届“蓝厅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9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10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2087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87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