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冷战后 + 日美同盟 ; 参考:《湖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以美苏两极争霸为主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苏联解体使日美两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但日美同盟却并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合作领域也由军事、经济到文化愈加广泛。对两国同盟关系论述较权威的资料有《防卫白皮书》(日本国防卫省)、《外交蓝皮书》(日本国外务省)、《东亚战略概观》(日本国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等。目前,学界的论述也多集中于从政策、战略上分析两国同盟关系的走向,而鲜有从深层次思想根源上进行研究。而且由于各方学者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分析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以冷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日美同盟中,日本国家战略政策变化的思想脉络。简而言之,冷战后日美同盟内部日本的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就是:为了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以日美同盟为外交政策的基轴,使日本成为真正的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由于国家战略政策思想的走向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其国家战略政策背后的指导思想,理清其思想脉络,对于如何把握21世纪日本的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进入由两极向多级化调整的剧烈动荡时期。具体表现为:民族宗教冲突显现并激化、地区纷争不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新旧恐怖主义威胁加大。为了适应冷战后的世界新形势,1996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日,重新确认了冷战后两国的同盟关系。日本随即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了调整,由战前及战时的依附关系:即单纯由美国负责日本的防务,转变为在同盟内部日本作为具有更大独立性的伙伴关系。同时,日本也在积极谋求在同盟之外追逐其外交独立性,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系列变化是日本随着国家实力提高,追逐世界大国地位的体现。政治方面,日本谋求“亚洲大国”的地位与追逐联合国安保常任理事国席位,显示出获得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的意图。而军事方面,2003年高票通过的“有事法制”三法案标志着日本政府可能转向行使集体自卫权,未来将有可能利用国际反恐的名义,借参加国际集体安全保障活动影响国际秩序。“和平宪法修正论”则可能为自卫队发兵海外扫清法律上的障碍。这其实是日本“军事大国”政治目标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后日美同盟内部,日本的国家战略政策有防范中国的一面。如2006年由当时的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甚嚣尘上的“价值观外交”与“和平与繁荣之弧”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区拥有共同战略利益的海洋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实质不过是冷战时期美国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推行意识形态外交的新世纪日本版。 虽然日本国家战略政策处在不断变化和微调过程中,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研究这一指导思想对于理解日本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the early 1990s , the world pattern dominated by the Soviet Union has changed radically . Althoug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makes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se common enemy , it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a certain degree .
In order to meet the world ' s new situ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 Japan has been actively seeking to pursue its diplomatic independence in the wake of the Cold War .
Althoug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y of Japan i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d fine tuning , the guiding ideology behind it is consistent , and the study of this guiding ide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Japanese national development .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彩云;;战后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2 葛腾飞;日本军事战略的提升——加强日美同盟 冲击政治大国[J];国际展望;2001年17期
3 孔庆茵;;日美同盟“再定义”与中国国家安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赵丹;浅析日美安保体制嬗变的原因[J];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5 刘楠楠;;试析日本共产党对日美同盟的新认识[J];华章;2010年04期
6 徐万胜;论日美同盟的转变:从“冷战后”到“9·11后”[J];国际论坛;2005年06期
7 张玉国;;日本学界各流派的日美同盟论争[J];日本学论坛;2007年04期
8 刘昌明;新世纪之初日美同盟的加强与日本的防卫战略动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胡伟;倪海宁;;日英同盟与“再定义”后的日美同盟比较[J];日本学刊;2005年06期
10 王秀良;华凌志;;冷战后日美同盟合作强化的学理分析——兼论中日美关系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社科纵横;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冯昭奎;加藤嘉一;;冯昭奎、加藤嘉一对谈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3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5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9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宁;日美同盟不变,鸠山送奥巴马“定心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奥巴马访日重新确认日美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4 尤文虎 郁章艳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91379部队工程师;日美同盟,驶向何方?[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新华社记者;全球连线: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野田首晤奥巴马深化日美同盟[N];文汇报;2011年
8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亨利·基辛格讲座教授 拉贾·莫汉 白澜 译;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风暴[N];东方早报;2009年
9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10 宋立炜;俄罗斯频频出招震慑日美同盟[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4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10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姝;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尚光明;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2年
3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睿亮;日本与大国结盟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王玉龙;朝核问题与日美同盟之间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曹旭冉;“友爱”与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学;2012年
9 刘忠斌;论日美同盟与东南亚地区安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梁栋;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朝鲜半岛局势[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08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8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