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洋资源政策比较
本文选题:海洋资源政策 + 差异 ; 参考:《国际展望》2014年02期
【摘要】:海洋资源政策领域有潜力成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合作领域。一方面,中美两国的海洋资源政策在政策环境、纵向政策层次、横向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四个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美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起步早、力度大,在很多方面对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指导下健全海洋资源政策体系具有启示作用。中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起点高,具有后发优势,能够为美国革新相对僵化的海洋资源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中美两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都存在着自身无法顺利变革的障碍,中国需要基于国情、凸显后发优势、完善政策体系,美国需要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思维观念。中美在海洋资源政策领域内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使双方可通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合作共赢中改革、完善各自的海洋资源政策体系。
[Abstract]:Marine resources polic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build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cy environment, vertical policy level, horizontal policy content and policy proces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policy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marine resources starts early and has great strength. It can enlighten China to perfect the policy system of marine resour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a powerful marine country" in many aspects. China's marine resources policy construction has a high starting point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latecomer,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innovate the relatively rigid marine resources policy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obstacles in the policy construc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can not be changed smoothly. China needs to base itself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the latecomer, perfect the policy system,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change its think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eld of marine resources policy make it possible for both sides to improve their marine resources policy system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and the reform in win-win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南海海岛行政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和现实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3YJC630143) 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312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波;从地理观念谈国家海洋管理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论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林明太,孙海燕;我国海洋国土可持续开发探讨[J];武陵学刊;1998年03期
3 陈晚清,文际铭;略论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4 梁开龙;海洋测绘与海洋经济的发展[J];测绘工程;2004年02期
5 朱坚真;张力;;海陆统筹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探索[J];创新;2010年06期
6 邓子峰,隋海燕,韦鹤平;竹园放流工程与城市污水海洋处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张灵杰;玉环大鹿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东海海洋;2000年04期
8 杨胜雄,陈邦彦,刘保华,王权,吴宣志,赵洪伟;海底资源与环境立体探测技术发展方向与对策[J];中国地质;2001年10期
9 李善祥,顾建清,陈淑英;建设石家庄──黄骅港省级经济发展轴线[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3期
10 赵振家,张燕;我国“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开发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段晓峰;许学工;;海岸带环境规划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以山东无棣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张卫;;基于FCM与GIS的溢油敏感资源分级方法探析[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金永明;;岛屿与岩礁的法律地位论析——以冲之鸟问题为研究视角[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国际合作前景[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金永明;;日本在海洋问题上的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7年卷第1期[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冠钰;澳大利亚的海洋法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敏敏;国外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保护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文超;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的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鹏;辽宁省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波;青岛市海洋开发和海域管理综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纪朝彬;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涂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宇;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怡辉;三峡工程对长江口水动力及污水输运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佟玉权;;海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张玉强;孙淑秋;;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海洋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朱晓东,施丙文;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分类新论[J];自然杂志;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必达,刘亚娜;世界多样性和我国国际战略的选择──并论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O.基欧汉,斯蒂芬·克莱斯勒,肖欢;世界政治研究50年:探索与争鸣(二) 冷战后的开端:理性主义和社会学的回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2期
3 王满荣;钭利珍;;和谐新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刘志英;;英国和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张灵俐;桂全民;;试论文化的差异性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J];世纪桥;2007年03期
6 陈天林;;和谐社会与和谐体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8期
7 陈洁;;试论邓小平、江泽民对外开放观的差异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8 高娟娟;;浅析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差异[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甘文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差异[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庞建英;樊燕平;王秀珍;;基于差异协同原理的和谐社会构建用协同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陶富源;;要“和同” 不要“专同”——“和而不同”新解[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陶富源;;要“和同”不要“专同”——“和而不同”新解[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朱琴芬;曹晓莉;;实现发展市场经济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黄家瑶;;论中西方慈善传统的差异性[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曾晓祥;;并非民族的差异性——对印尼亚齐独立运动的探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陈伟霞;;关于如何推进县级大部制的一点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保疆;;论我国现阶段乡镇的类型及功能[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8 李实;;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牛锐;“大一统”理念中的政治与文化逻辑[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董保华工作室 唐婵凤;年终奖不得不说的话题[N];上海金融报;2006年
3 刘学谦;以创造性工作推动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7年
4 金文钦;社会和谐应包容差异[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 刘亚凡邋河海大学 高鹏;政府在民生保障中的角色与作用[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久锋 通讯员 霍庆涛;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百姓“幸福指数”[N];农民日报;2011年
7 张文珍 孙建昌;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N];联合日报;2006年
8 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潘玉腾 ;以辩证的方法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N];光明日报;2008年
9 ;实习是去“打杂”吗[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10 市委党校 张玉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N];佳木斯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王扩建;转型期地方核心行动者行动逻辑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李影;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国人权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锐;差异性的挑战与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2 晁莉;从60年代中罗关系分析两国外交的异同[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安少杰;试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张仕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美相互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龚昕;上海城乡社区建设差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杨;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娟;上海市不同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潘文飞;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刘家宝;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从罗纳德·里根到乔治·W·布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肖鹏英;评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D];新疆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98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9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