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语权的多元属性及作用机理
本文选题:话语权 + 软实力 ; 参考:《江汉论坛》2014年12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性网络的出现,话语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影响与权势效应空前增长,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国务活动家和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新焦点。但鉴于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跨学科背景,要准确把握话语权的本质内涵,切实明了其作用机理,必须从多个学术维度加以审视。从实践角度来看,话语权事实上关涉权力、理念、传播、文化四大维度。从权力维度看,话语权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从理念维度看,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的语义载体;从传播维度看,话语权是塑造国际舆论的工具;从文化维度看,话语权是文化影响力的外化形态。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network,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power effect of discours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increasing unprecedentedly, which is becoming a new focus of research and attention of state activists and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in view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right to speak and to understand its mechanism, we must examine it from several academic dimens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e, the right of discourse is actually related to four dimensions: power, idea,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dimension, discourse righ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oft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discourse right is the semantic carrier of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right is the tool to shap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it is a tool to shap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he right to speak is the externalized form of cultural influe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分类号】:D8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婷婷;;美国文化的永恒主线——浅谈美国对外扩张的基本特点及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胡玉霞;;新视阈下的美国和平队评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王建林;邓洪波;;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5 张学岩;中东伊斯兰国家现代化阻力的文化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周伦;;美国文明的特点[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 张三南;;论国际关系中的实用主义[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10 胡娜;;从文化视角浅析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不彻底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卓;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厚;伊斯兰民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何静;对话外交与冷战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倪志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瑞娟;小布什的中东民主战略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杜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连星星;美国广州领事报告与早期中美关系(1784-1844)[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齐伟;美国与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德刚;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38-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瑛;;国际舆论格局与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J];新视野;2009年04期
2 本刊特约评论员;彭树杰;;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认识与路径选择[J];中国记者;2011年07期
3 胡民伟;;国际舆论格局中的中国变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04期
4 潘乃巩;;国际舆论评中国经济[J];国际展望;1993年12期
5 王兆成;跻身国际舆论市场[J];发展论坛;1995年11期
6 汤光鸿;国际舆论及其环境的营造[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童哲;;如何争夺国际舆论主动权[J];党政论坛;2009年10期
8 钟勤;蔡尚伟;;中日岛屿争端问题的国际舆论引导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9 郭春晓;国际舆论积极评价我国改革开放成就[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105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0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