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战略的逻辑模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软实力 + 公共外交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快速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和提升已经成为决策界、学术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人在使用软实力、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等概念时,没有厘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些说法存在着模棱两可、逻辑混乱、互为因果的现象。本文尝试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国家形象战略的逻辑关系模型,以使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生成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更加清晰。根据这个模型的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了对中国推进国家形象战略的几点启示。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nd rapid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ecision-making circles, academia and the media. However, at present, quite a lot of people use the concepts of soft power, public diplomacy and national image, do not 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some statements have ambiguity, logic confusion,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phenomenon.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a logical relation model of national image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discriminating related concepts, so as to mak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and mechanism of national image more clear.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relation of this mode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s to China's national image strateg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分类号】: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伟;樊yN冰;;对公共外交的几点认识[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2 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马振岗;;理性看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J];求是;2006年05期
4 约瑟夫·奈;王缉思;赵明昊;;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6期
5 蒋英州;叶娟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傅梦孜;;关于中国国际影响力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宇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先秦军事思想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胡南;;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胡南;;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正反向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殿军;;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宋西雷;马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软实力战略选择[J];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6 杨巧燕;;福柯的话语观及其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以1993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话语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7 徐子良;;地方法院在司法改革中的能动性思考——兼论区域司法环境软实力之提升[J];法学;2010年04期
8 唐慧云;;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10 张强;唐泳;黄波;胡良书;;企业软实力:一个应用定性技术的归纳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昕;凌宏彬;;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愿景、路径[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琪;刘建山;;海洋软实力:概念界定与阐释[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王春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来;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胡允银;区域知识产权形象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孙玉胜;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陈桓辉;文化强省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3 卢雨柔;论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的实施[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义政;中国软力量的现状与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林;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帅;后冷战时期中—美—东盟的安全三边关系探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妍;中美两国媒体对胡锦涛访美报道分析(以2006年和2011年为例)[D];复旦大学;2011年
8 曹怡;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软权力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任琳;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辽宁大学;2011年
10 石靓砉;美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及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乃风;孔琳;;软实力:大国崛起方程式 “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报道[J];国际公关;2007年02期
2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3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4 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5 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年01期
6 戴维·兰普顿;张遥;查晓刚;;中美关系中的力量与信任[J];国际展望;2010年04期
7 贝茨·吉尔;陈正良;罗维;;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1期
8 罗运璇;试论国家软实力中的民族意识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9 刘绛华;;国家软实力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延棠;;“北京共识”的潜台词[J];w,
本文编号:210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0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