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气候科学共识的起源与本质

发布时间:2018-07-07 16:34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 IPCC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IPCC代表的气候科学共识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气候政治的科学基础,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政治和经济谈判产生了重大影响。气候科学共识的起源和形成是科学、政治、环境运动和媒体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在气候科学共同体内自发形成的。IPCC成立之后,每一次IPCC报告被广泛认为是气候科学共识的代表,但是,IPCC代表的所谓气候科学共识实际上是科学因素和政治因素之间、甚至是政治因素之间斗争、平衡或妥协的结果,其本质是政治共识,而非真正的科学共识。我们既要认识到IPCC气候变化共识的"非科学性"会阻碍气候科学的发展,也要认识到IPCC气候变化共识的政治性对我国气候政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
[Abstract]:The climate scientific consensus represented by the IPCC has become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tics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egotiations 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consensus on climate science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science, politic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the media, rather than after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the. IPCC within the climate science community. Each IPCC report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limate science consensus, but the so-called climate science consensus represented by the IPCC is actually the result of a struggle, balance or compromise between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or even political factors. Its essence is political consensus, not true scientific consensus. We should not only realize that the "non-scientific" of IPCC climate change consensus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science, but also recognize that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IPCC climate change consensus has challenged the climate polit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科学争论的哲学研究”(13BZX029)
【分类号】:D820;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全胜;方修琦;程邦波;;气候变化政治共识的确定性与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醒民;;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2 肖卫国;;引证规范:道德抑或成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3 李锦辉;;高科技爱情与超越单向度女人[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4 李醒民;;科学方法的特点[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志文;;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与网络教学变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7 李莉春;;“行动中反思”的实践认识论评述及其对教师发展的意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郑祥福;;当代西方“认识论的社会化”趋向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李白鹤;;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理论与认识理想的重建[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刘晖;谷贤林;;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双娥;;论气候变化与风险防范原则[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陈文勇;科学中的主体及其实践[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掌然;问题论[D];武汉大学;2005年

5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理;传媒的双刃[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8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韩来平;贝尔纳科学政治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刚;科学认知规范的理论及其基本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及其匡正[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谢春丽;女性的力量[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玉含;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正佳;气象数据的不确定性对CEVSA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成玉;职业知识的嬗变与意义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蔚;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向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昕揆;近代学制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确立[D];河南大学;2007年

9 罗永仕;巴伯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与其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子文;评SSK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的成因解释[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清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届会介绍[J];环境科学动态;1998年01期

2 江年;印度工程师Pachauri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3 李昕;适应一个更温暖的世界[J];国外科技动态;2000年01期

4 赵宏图;;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4期

5 梁启龙,田广生,殷永元;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对策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6 禹军;全球重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J];世界环境;2002年01期

7 於t ,曹明奎,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8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J];世界环境;2002年06期

9 朱兴珊,刘学义,徐华清;应付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J];环境科学动态;1998年03期

10 ;联合国各国使团代表听取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报告[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王慧;;气候变化与WTO:冲突与协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3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新胜;;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与中美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隋岩;刘洪鹏;单立中;赵义兰;;对气象服务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冯伟洲;成美捷;宋艳萍;姜晨光;;从全球碳循环的特点淡我国的减碳策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科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杨惜春;;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刍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任玉玉;任国玉;张爱英;;风速对中国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李兴川;;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综述与我国低碳技术政策浅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联合国“组团”调查IPCC失误[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韶辉;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将在京举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刘永;您按时熄灯了吗[N];辽宁日报;2009年

4 顾定槐;中国将成为抗击气候变化世界榜样[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记者 连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N];经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王胜男 实习记者 田泽亮;应对气候变化要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郭薇;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立法议程[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全国人大首次就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决议[N];消费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晨;种下环保的种子[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陈新伟;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4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晗;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高霁;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凌轩;应对我国气候变化挑战的管治问题[D];南京大学;2012年

8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林俊善;韩国低碳绿色成长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孙建光;基于MM5模式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5 代丽华;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培松;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毛媛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孙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莉;国际关系中的环境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徐文文;论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5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05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