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复杂转型中的西亚北非局势及中阿关系走向

发布时间:2018-07-10 16:20

  本文选题:西亚北非 + 政治变革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阿拉伯世界大变局已过去近3年,埃及等转型国家政局出现转折,成为动荡焦点的叙利亚危机也因化武问题出现转机,持续10年的伊朗核谈判在2013年底前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重大变化对中东地区局势的走向产生微妙影响,推动中东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历史性变化中既坚持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等原则立场,又重视外交创新,积极有所作为,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各方关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有着稳固扎实的发展基础,中阿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政治理念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战略内涵。国际社会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看待中东变局,共同维护该地区和平,推动该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Abstract]:Nearly three years have passed in the Arab world, Egypt and other transition countries have seen a political turn, the Syrian crisis,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nrest, has also turned the corner over the chemical weapons issue, and the 10-year Iranian nuclear talks have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by the end of 2013. These major changes have a subtle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nd push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Middle East region to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During the historic changes in 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China has not only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d stand of non-interference in sovereignty and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attached importance to diplomatic innovation and made positive achievements. The constructive role played by China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ll parties concerned.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ino-Arab cooper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bright prospects. The political concept of mutual benefit, common development and shared prosperity advocated by Chinese leaders has injected new strategic connotations into world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regard the change of the Middle East a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 jointly safeguard the peace in the reg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 the region.
【作者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分类号】:D8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雅慧;;全球化中的东南亚政治变革——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当代亚太;2006年11期

2 姚匡乙;;新时期中阿关系的发展和中国中东政策的演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3 李荣;当前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4 顾坚;胡礼忠;;中阿认知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唐继赞;;中阿关系前程似锦[J];西亚非洲;2006年06期

6 朱威烈;;回眸外交风云,评点现实挑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4期

7 本刊评论员;;王正伟主席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演讲中高度概括的“一、二、三、五”[J];共产党人;2010年19期

8 陈佩明;;阿拉伯人士看当前世界秩序[J];阿拉伯世界研究;1992年03期

9 刘婷;;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启动的时代背景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任翠青;;从南方雪灾透视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红;龙游宇;;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苏时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慧君;;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转型相协调的关系[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5 文魁;段霞;孟祥青;闫文虎;汪朝晖;;北京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探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东梅;;社会心理与德育工作[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力;廖炼忠;;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转型[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薛丹;孙慧玲;;社会转型中的民办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民办教育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超;胡锦涛会见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团长[N];人民日报;2006年

2 刘春;警惕社会转型中的治理失效问题[N];学习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春霞;应对社会转型挑战和谐家庭建设不可或缺[N];中国妇女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汪行福 执笔;诊断、反抗、构想:后危机时代的出路何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党国英;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农民问题[N];学习时报;2005年

6 杨俊;深化合作 共享繁荣[N];人民日报;2007年

7 强世功;社会转型中法官的作用[N];法制日报;2000年

8 邓勇 易锋 (记者 邓勇);重庆投48亿元力破信访老大难[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陈荣: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南陵[N];芜湖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吴国瑛;引领上海向知识型社会转型[N];上海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6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志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秦秋咀;社会文化转型与近代诗话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冷向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范式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新云;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D];山西大学;2006年

7 盛图强;浅析社会转型对城市住宅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田瑞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侯雷;试论人的精神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13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13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