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周恩来外交的肇始及其初步成效
本文选题:周恩来 + 抗战时期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国统区代表中国共产党与美英等国驻华代表和记者开始接触与交往。他亲自建立并领导了中共最早的外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和联络工作,广交各国各界朋友,向他们介绍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敌后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努力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抗战时期是周恩来外交生涯的肇始时期,其外交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政权的政治影响,争取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援助,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Zhou Enlai began contacts and contacts with representatives and journali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on behalf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He personally established and led the earliest foreign affairs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tively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liaison work abroad, made friend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introduced to them the polici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heroic deeds of the anti-Japanese army and people behind the enemy lines. Exposed the Kuomintang die-hards anti-communist plot, strive to win support for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as the beginning of Zhou Enlai's diplomatic career.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expande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anti-Japanese regime under its leadership, and won the sympathy and assist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forces. I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D829;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渠冉;;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主张联共抗日[J];福建党史月刊;2012年11期
2 杜俊华;;周恩来与抗战时期中共—英国关系的嬗变——以中共南方局与英国驻华大使馆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3 石福洲;;《共同纲领》未写“社会主义”原因探析[J];沧桑;2009年01期
4 宗帅;;试论红军作出战略转移决策的原因和目的[J];沧桑;2011年04期
5 郑洪泉;王明湘;;南方局史初探——纪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七十周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杜俊华;吴侃;;论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陈全,张鲁鲁,简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统战思想与南方局的统战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8 熊飞宇;;考察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需要辨正的几组人物关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王春林;;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的蜕变及原因[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董海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J];党史文苑;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寿春;;强加给瞿秋白的“调和主义”帽子理应摘除[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2 ;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发展[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3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革命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创造[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4 ;周恩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创造[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5 吴珍美;;论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历史演进[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闻黎明;;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再研究[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7 陈全;张鲁鲁;简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统战思想与南方局的统战实践[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宋林;吴学先;;陈云与华润[A];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文玉;周恩来的人民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吴佩华;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D];苏州大学;2011年
8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曙新;探索中的双重变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克峰;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反对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一磊;1933-1939年中国官方媒体中的德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靳东明;皖南事变严重损失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跃武;试论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的军事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阳;2000年以来台湾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晓红;1935-1940年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丹;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雪宾;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安徽大学;2011年
8 周媛;赫尔利使华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在国共谈判中的合作与分歧[D];安徽大学;2011年
9 刘文锋;两次台海危机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季萍;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俊华;抗战时期周恩来对英国驻华大使的统战工作[J];中国统一战线;2005年01期
2 宋进;王玲;;论抗战时期周恩来对三民主义认识的逻辑演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杜俊华;;抗战时期周恩来与英国驻华大使的交往[J];四川统一战线;2004年Z2期
4 杜俊华;论抗战时期周恩来“求同存异”国际统战策略与实践——以周恩来对英统战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5 马力;周恩来在抗战时期的统战工作[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陈志峰;;浅析周恩来抗战时期根据地创建理论[J];青年文学家;2009年03期
7 王娟;周恩来与武汉抗战[J];决策与信息;2005年07期
8 杜俊华;;抗战时期周恩来与美国总统特使的交往[J];四川统一战线;2008年11期
9 蒋世琳;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对国共军事合作的贡献[J];长江论坛;1999年05期
10 张霖;;软禁周恩来的未遂阴谋[J];协商论坛;1999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常浩如;;周恩来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地位及非凡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贺锋;;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二三事[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郑建波;;试论周恩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贡献[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6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7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2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5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7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解新占;抗战时期蠡县的地道战[N];保定日报;2010年
9 金建明;香港:周恩来和邓小平早期革命的“驿站”[N];团结报;2000年
10 王书强 赵国英;抗战时期胶东对敌斗争的创举:伪属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强;抗战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健;抗战时期广西报人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把增强;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5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龚喜林;抗战时期大后方“拉壮丁”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伟明;周恩来抗战时期对外宣传工作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奚冬梅;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5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沈阳;抗战时期四川拥军优抚政策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5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1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