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越南的防务安全合作:现状、影响及趋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efense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Vietnam has been accelerating, both in terms of scale and level of cooperation. Indo-Vietnam defense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implies a lot of "China factor", its intention and direction is quite delicate. Based on the realistic considerations of geopolitics, geo-economy and geo-security,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fens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Vietnam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East Asia. With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itu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ndia and Vietnam will further actively adjust their defense and security strategies and continue to expand and deepen their cooperative relations. However,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Vietnam has a relatively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pattern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defense industry strength, the effect of realistic strategic demand and the change of East Asian geographical patter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
【基金】: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项目“东亚安全风险管理与中国的区域安全战略”(2012FRGG15) 吉林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春苗培育计划项目“东亚地缘格局再造的新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2012QY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35.1;D8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杜朝平;论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1年04期
2 马燕冰;;印度“东向”战略的意图[J];和平与发展;2011年05期
3 陈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印度与越南关系[J];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4 张晓林;屈玉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延伸——印度海军战略的演进[J];领导文萃;2008年16期
5 刘琳;;越南:加强军力 虎视南海[J];世界知识;2011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娟;;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钟有为;;试论印度种姓制的政治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钟有为;;论印度低种姓政治力量的兴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建美;;印度维持统一的外部原因探析[J];沧桑;2009年06期
5 司乐如;;中印油气外交:“新大角逐”、“互利互赢”或“独立平行”[J];当代亚太;2009年02期
6 卢欣;王庆强;;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罗辉;刘骞;;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印度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8 邓蓝;;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议:十年发展与前景展望[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4期
9 张超哲;;世俗主义与印度教教派主义的博弈[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10 刘湍康;;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芹芹;;十、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悦;大国梦想:印度经济改革与增长的深层动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斌;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随新民;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金英;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7年
7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9 徐咏梅;东盟主导东亚经济合作原因、问题与趋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亚琼;冷战后印度的俄罗斯观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朱桃红;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国绪;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润萍;新世纪印度对华政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5 万道滨;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新疆大学;2011年
6 乐恒;奥巴马政府政策与印度国家身份的矛盾[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张雪;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严文庆;舰船研发建造能力与国防战略适应性问题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9 尹怀志;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张海誉;中印边界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杜朝平;论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1年04期
2 于向东;越南与大国关系的若干动向[J];东南亚研究;2001年05期
3 陈建荣;;东向政策与大国平衡:印度东盟认知的改变[J];东南亚研究;2006年03期
4 阮金之;曹云华;;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动因及影响[J];南亚研究;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卷平冈;;《权力与规范: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出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殷卫国;中俄国家利益交合及安全合作前景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03期
3 王良生;;东南亚海盗问题:合作与前景[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寒溪;孙学峰;;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5 杨放;;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0期
6 赵光勇;;“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 东亚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转向[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张杰;;冷战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安全模式选择[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8 蓝建学;;水资源安全合作与中印关系的互动[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9 冯艳玲;;中俄战略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柯山;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孙德刚;;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阿“准联盟”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夏立平;;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克江;东盟深化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鄂平玲;中美核安全合作论坛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许涛;创造安全合作新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陈志新;深化安全合作 维护地区稳定[N];人民日报;2008年
5 钱彤邋张金海;胡锦涛:深化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 李巍;亚洲安全:中国的身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 万伟;安全合作 稳步推进[N];人民日报;2006年
8 孙力;周永康说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取得重要进展[N];人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白景山;同意加强安全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记者 马晓霖;巴以同意恢复安全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2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5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7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9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涛;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男;冷战后美日韩的安全合作[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大陆;美国整合“美日澳印”安全合作中的伙伴选择[D];山东大学;2011年
3 袁楠;中国与巴基斯坦安全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5 何文通;中国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安全合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禚宝山;论冷战后东亚地区“逆裁军”现象[D];青岛大学;2006年
7 陈冬霞;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的安全合作[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任大庆;制度化安全合作研究——同盟型安全机制—以SEATO为例[D];外交学院;2004年
10 宁氏辉煌;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9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1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