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利益冲突和观念落差:“中菲南海冲突”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及其“二次传播”效果

发布时间:2018-07-23 20:50
【摘要】:本文以"中菲南海冲突"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本文选取了2014年3月10日至5月20日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关于中菲冲突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中菲冲突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主权:坚决捍卫;归责:谴责菲律宾;解决问题:不接受仲裁;对第三方的态度:反对美国介入;旁观者:不影响与中国关系。然后,本文又通过研究《菲律宾每日闻讯者报》和《纽约时报》在相同时间内对中菲冲突的报道发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国家利益冲突、双方对于南海、中国的观念落差以及中国政府的声音很难影响国际媒体等。
[Abstract]:Tak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is kind of discourse structure on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media reports? Why do you have this effect? From March 10 to May 20, 2014, Xinhua News Agency and China Daily report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English. The framework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foreign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tructure in the Sino-Philippine conflict is sovereignty: firmly defend; imputation: condemn the Philippines; solve the problem: do not accept arbitration; attitude towards third parties: oppose American intervention; Bystander: no influence on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n, by studying the Philippine Daily New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e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China's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This is due to conflicts of national interes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voice in influencing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自设项目“媒介民族主义和科学传播”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206;D81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中民;滕桂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陶连洲;;矛盾与选择: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南海问题[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种框架性的研究[J];国际观察;2011年03期

3 张悦;陈宗海;;国内南海问题相关研究概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4 韩玉贵;安秀伟;;论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刘中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J];太平洋学报;2009年06期

6 王炫;;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分析[J];阴山学刊;2009年06期

7 曾勇;;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国麟;吴华清;杜旭峗;;现代化理想图景的诉求——从2010年世博会对外报道看中国公共外交的话语建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韶阳;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和开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爱华;《越南海洋法》对南沙争端的影响及我国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冯灿之;中国—东盟经贸格局演变与南海经贸战略选择[D];广西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传军;区外大国对南海地区的渗透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1年11期

2 曹云华;东南亚能源生产消费前景堪忧——南沙问题更令人关注[J];东南亚纵横;2000年05期

3 侯松岭;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南沙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0年Z1期

4 程爱勤;菲律宾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安全原则”——菲律宾政府对南沙群岛政策研究之二[J];东南亚研究;2002年04期

5 江洋,王义桅;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8年05期

6 张文彬;;中国及有关国家关于南沙群岛归属的法理根据之比较研究[J];法学家;1996年02期

7 黄德林;评菲律宾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主权主张[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8 吴士存;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问题[J];民国档案;1996年03期

9 王翔宇,黎文龙;析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邢增杰;略述民国政府对西沙的开发[J];新东方;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锋;;索捐谣言何以“二次传播”[J];江淮法治;2011年2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文;;DoNews的精准营销实践——技术消费时代的新闻二次传播的商业价值[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天河;保护知识创造者 即保护信息社会[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刘扬;“众声喧哗”下传统媒体如何发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3 陈净;公众人物的微博不应失去“边界”[N];贵州政协报;2011年

4 杨烨;上海26位公安领导走进“东方讲坛”[N];人民公安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谷瑶;手机报对传统报纸新闻的二次传播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宫玺;互联网二次传播扁平化倾向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段续;报纸新闻的网络二次传播及其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颖;《vista看天下》杂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钟金秀;复杂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特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40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40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