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研究
[Abstract]:The concept of harmony giv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SEAN Relations: first, it provides value pur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secondly, it provides ord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Although the two sides hav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there are several obstacles in develop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at the present stage: (1) the ASEAN member countries recognize the "harmony concept". Knowledge is limited; (2)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ASEAN members; (3) ASEAN relies too heavily on the political balance of rights. It will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uild the fate community of the China ASEAN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great powers to be the solution.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26) 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研究”
【分类号】:D814.1;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善宝;;中国—东盟关系四十年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共同利益的视角[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2 毛汉英;;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3 葛红亮;鞠海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下南海问题的前景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4年04期
4 姜瑞民;陈文;;加快共同体建设 扩大发展对外关系——东盟2013年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年03期
5 曹云华;;论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J];和平与发展;2009年01期
6 梅花;胡传明;;“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东盟关系新诠释[J];理论观察;2010年02期
7 王玉主;;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因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J];学术探索;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历历;[N];浙江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元杰;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国家利益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云华;姚家庆;;后自由贸易区时代的中国—东盟合作[J];东南亚纵横;2011年11期
2 王光厚;张效民;;多边外交与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1年12期
3 曹云华;甘燕飞;;东南亚地区形势:2012年[J];东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4 董友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新态势——基于“和谐世界”理念的新视角[J];桂海论丛;2011年04期
5 麻昌港;韦国善;张立;;中国—东盟关系定量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2期
6 唐文琳;郑丹丹;;《东盟宪章》生效之前东盟成员国政治格局演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余畅;杨德勇;;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分析[J];北京金融评论;2014年03期
8 韩增林;彭飞;张耀光;刘天宝;钟敬秋;;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J];地理科学;2015年02期
9 张林;刘霄龙;;异质性、外部性视角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3期
10 孟德友;马颖忆;王晗;柯文前;;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铁;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孙志煜;区域经济组织争端解决模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文武;冷战后中国对东盟文化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倪睿;东盟国家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与中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11年
3 江祥星;冷战期间《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报道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钱芳;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5 曹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张勃;正常化之后的越美关系(1995-2008)[D];郑州大学;2009年
7 苏婉妮;对东盟一体化进程及中国应对政策的探讨[D];外交学院;2010年
8 秦立功;战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与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0年
9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徐瑜;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问题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尔贝尔多·罗慕洛;菲中关系:古老的友谊 崭新的气象[J];当代亚太;2005年04期
2 鲁道夫·赛维里诺;王玉主;;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J];当代亚太;2008年03期
3 鞠海龙;;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现实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4 徐善宝;;中国—东盟关系四十年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共同利益的视角[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5 周玉渊;;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与东盟的外交协调[J];东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6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7 石晨霞;;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成果、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8 朱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新桥梁[J];国际贸易;2009年09期
9 尹承德;东盟外交新走向——兼论中国与东盟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3期
10 赵晨;东盟的新安全观[J];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恒旭;中国与欧盟关系发展中的国家利益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王朝辉;国家利益概念辨析[D];河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41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4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