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朝鲜半岛和平共处的实现与保障

发布时间:2018-07-31 20:48
【摘要】: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自2013年以来的持续紧张已经构成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实质性威胁,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紧迫性与现实性已日益凸显。"和平共处"作为国际社会所共同认可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应当也有可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有必要将"和平共处"作为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则的核心基础之一。
[Abstract]:The continued tension i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since 2013 has constituted a substantial threat to peace and stability in Northeast Asia, and the urgency and reality of maintaining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 Peaceful coexistence, as a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greed up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and ma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eaceful coexistence one of the core foundat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GJ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ZD003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GJW005) 吉林大学基础科研基金项目(2008ZZ026)
【分类号】:D815;D7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丽华;姜鹏;;东北亚海权争端与中国的新思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5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6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8 赵军;;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世阳;夏欢;;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7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7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艳;;从中日东海之争谈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2期

2 丁丽柏;;论海洋权益的军事保护[J];求索;2006年11期

3 许德鸿;;东海海洋争端刍议[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刘中民;;中日海权争端的对策思考[J];学习月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外交部发言人1991年11月9日答记者问[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40期

2 齐奥;朝鲜半岛为何战云常涌[J];国际展望;1996年09期

3 向冬梅;徐德荣;;朝鲜“核牌”战略的缘起与出路[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9期

4 萧然山;;江总书记朝鲜行[J];世界知识;2001年19期

5 宋成有;;朝鲜半岛的两次核危机[J];人民文摘;2003年05期

6 毛颖;;朝鲜的“四多”与“四无”[J];中国商界;2004年01期

7 ;为何60年后清算“韩奸”[J];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12期

8 李敦球;陈宝媛;;解析朝鲜导弹战略[J];世界知识;2007年13期

9 陈斌;;断交 军演 潜艇出港 朝鲜半岛会打仗吗[J];爱情婚姻家庭(特别观察);2010年07期

10 李强;从“一边倒”到“等距离”──90年代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崔志鹰;;美朝关系接近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冬芳;楚志高;;中国与朝韩两国关系史新视角[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崔志鹰;;朝鲜试射导弹后的东北亚局势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曲金良;;东北亚环黄海“华夷秩序”的历史渊源——以中韩关系历史渊源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辅政;;朝鲜战争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影响[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春;;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创设——一种综合理性设计与历史演进的方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吕超;;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国称已提交安理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柳玉鹏;日首相声称要派兵赴韩救人[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宝康;朝鲜半岛的亮点[N];人民日报;2000年

4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缓和——朝鲜半岛的主旋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记者 欧阳亮;朝鲜半岛事态升级 安理会紧急磋商[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李浩源;朝鲜半岛又遇“寒流”[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庄北宁;日首相又道歉,又要归还韩国文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韩国媒体猜测总统“对话”言论[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外记者 赵嘉鸣 徐宝康 任毓骏 孙东民 本报编辑 王莉;朝鲜半岛乍暖还寒[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徐宝康邋周之然;韩朝将举行第二次首脑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学哲;21世纪初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4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9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权红;中朝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9-2009)[D];延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2 虞满华;冷战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3 艾玲;冷战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的大国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夏路;朝鲜半岛统一模式略议[D];武汉大学;2004年

5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润浩;“6.15”宣言发表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及其未来[D];延边大学;2003年

7 李文哲;冷战后朝鲜半岛周边大国的政策调整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D];延边大学;2003年

8 李成亚;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安全政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9 陈廷根;新世纪初朝鲜半岛安全形势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康学芹;以朝鲜半岛为分析视角透视冷战后的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56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56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