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南海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8-08-01 12:47
【摘要】:中国南海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对于所拥有的南海区域巨量的资源和面对的复杂局势而言,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开发整体水平较低,多层管理,基础设施薄弱等。中国政府以南海资源面临的挑战以及应考虑的因素出发,对南海资源开发进行了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对策研究。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共识,允许部分国家参与南海资源开发,获得相关国家承认中国的主权主张,以经济利益换取国家主权,南海海域的开发合作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拥有主导权。中国政府南海资源开发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出发,结合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区分,努力主导和控制南海局势的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南海问题。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but it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relative to the huge amount of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and the complex situation fac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cluding low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multi-storey management,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so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South China Sea resources and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ensus on "shelving disputes and develop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llowing some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sources, obtaining relevant countries to recognize China's sovereignty, exchanging economic benefits for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developing cooperation in the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uth China Sea resources must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mbine the hard and soft power of China,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and try to dominate an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ituation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KSO32)阶段性成果: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项目负责人:张劲松 广西社会科学重点课题(gxsk201413)阶段性成果:北部湾区域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廖维晓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及对中国的借鉴(CXJJ-2012-410),项目负责人:孙娜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2 周忠海;;论南中国海共同开发的法律问题[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黄庆波;王孟孟;李焱;;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经验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3年12期

4 范晓婷;;对南海“共同开发”问题的现实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4期

5 刘中民;;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J];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6 马志荣;林苏红;;南海资源开发与岛屿管理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2013年01期

7 万霞;宋冬;;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制度——从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思想说开去[J];太平洋学报;2007年06期

8 王秀卫;;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机制初探[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马英杰;张红蕾;刘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退出机制及我国的考量[J];太平洋学报;2013年05期

10 蔡鹏鸿;;美国南海政策剖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2 刘阿明;;两面下注与行为调整——中国-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3 邵建平;;如何推进南海共同开发?——东南亚国家经验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4 钟飞腾;;国内政治与南海问题的制度化——以中越、中菲双边南海政策协调为例[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5 葛红亮;;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6 李晨阳;邵建平;;论白礁岛主权争端及其对新马关系和东盟发展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7 王光厚;;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解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8 龚晓辉;;2011年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9 成汉平;;美国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东南亚之窗;2010年02期

10 廖爱文;;中国——东盟低碳经济发展比较与前景展望[J];东南亚之窗;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琳;;东北地区国际河流的流域共同开发机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本刊课题组;傅]成;;2007年中国海洋法学研究综述[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7年卷第2期[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秋竺;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涛;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曾勇;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6 高著华;冷战后美国越南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7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曦林,桂宾;论条约法上的单方解约或退出权──兼评《核不扩散条约》的退出条款[J];法学评论;1995年01期

2 梁西;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J];法学评论;1997年04期

3 贺雪瑞;郭欣根;;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新思维论析[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4期

4 赵理海;我国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问题[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4年01期

5 余贺伟;;试论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新贡献[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冯孝杰;杨琴;李永青;敖漉;;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调查与保护对策[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冯天任;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李金明;21世纪南海主权研究的新动向[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9 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10 李金明;南海主权争端的现状[J];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丘君;[N];中国海洋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炳辉;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年第3卷总目录[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年04期

2 ;资源开发与保护1988年第4卷总目录[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8年04期

3 高恩船;立足资源开发 振兴县域经济[J];攀登;1998年02期

4 于培伟;;海外能矿资源开发的五个风险[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杨昌德;丁云;;如何保障资源地居民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受惠权[J];当代贵州;2008年13期

6 ;西部资源开发要注重民族利益关系[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09期

7 卫德佳;;我国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的缺陷与完善[J];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8 吴昂,于志成;人才资源开发是物质资源开发的加速器[J];领导科学;1993年07期

9 蒋应铨,蒋勤;入世后的贵州资源开发[J];理论与当代;2001年12期

10 张梅颖;;探索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J];群言;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兵;邓汉超;王兰芳;冯春环;张志伟;孟繁富;任守林;;山东省境外资源开发风险防范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黄荡;;牡丹资源开发比较研究——以洛阳、菏泽为例[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关凤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资源开发的经验与教训[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白宁生;;关于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5 杨海生;周永章;赵行旺;;不确定条件下的资源开发[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存江;;生物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陈海勇;;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公共行为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陈洲其;;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9 钟光翔;;学生科技活动资源开发的研究[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黄怡胜;;中国科技期刊的资源开发[A];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计友;鼓励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与合作[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2 记者 周锦香;资源应更多地留给地方发展[N];雅安日报;2007年

3 孙晓蓉;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惠及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4 王琼杰;建立惠及群众的资源开发共享机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王琼杰;海西州构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N];中国矿业报;2012年

6 刘宏 李学仁;陇最大焦煤矿白岩子矿资源开发启动[N];中煤地质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海虎 通讯员 康维海;改革突破,,资源开发保障能力走强[N];青海日报;2013年

8 马文海;着眼智力资源开发谋打仗[N];学习时报;2013年

9 周久成;九龙七条纪律确保资源开发健康有序进行[N];甘孜日报(汉文);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屈金星 孟凡君;是“双刃剑”,也能铸和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亮亮;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周颖;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张岚;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途径与保障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贾明霞;陕甘宁蒙毗邻地区油煤气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与利益共享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笛;保护地矿电资源开发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荣莉;西部资源开发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7 王万木;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冯颂斌;南海争端对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9 张源;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志茹;社区社会保障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57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57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