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8-01 13:12
【摘要】:战后初期是斯大林对华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阶段。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基本上确立了战后苏联对华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为了维护苏联的根本利益,斯大林一方面积极履行在谈判中的承诺,将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合作对象,督促中共领导人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美蒋独占东北的忧惧,先是有计划地将抗联部队部署到东北的战略要地,后又对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提供积极援助。由此,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对华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双轨"性。在这种"双轨"政策下,苏联与中共在东北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关系,这对中共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已解密的中、苏、美外交档案,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探寻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及特点。
[Abstract]: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was the basic formative stage of Stalin's policy framework towards China. The signing of Yalta's Secret Agreement and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basically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oviet diplomacy to China after the war. In this framework,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Soviet Union, Stalin, on the one hand, actively fulfilled the promise in the negotiations, the KMT government as the main object of cooperation, urged the CPC leaders to Chongqing negoti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out of fear of the exclusive occupation of the Northeast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Nations troops were systematically deployed to the strategic areas of the Northeast, and t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ho entered the Northeast provided active assistance. As a result, Stalin's policy toward China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reflected a distinct "two-track" nature. Under this "dual track" policy,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radually formed a strategic relationship in the Northeast,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ational strategy. By using the declassified diplomatic archives of China,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vestigate the forming process of Stalin's China policy before and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we can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alin's "dual track" policy toward China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舟山;;斯大林问题的重新提起[J];世界知识;1988年04期

2 张凤桐;;斯大林思想研究的一部佳作——读《斯大林思想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3 叶卫平;关于西方“斯大林学”的若干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02期

4 徐恕;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J];真理的追求;1998年12期

5 刘淑春;关于斯大林的对话[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7期

6 张捷;;俄罗斯隆重纪念斯大林130周年诞辰[J];中华魂;2010年07期

7 吴恩远;俄罗斯重评斯大林[J];中华魂;2004年12期

8 左凤荣;评斯大林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9 姜广平;斯大林的文学情结[J];书屋;2005年03期

10 马春海;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尚文;;列宁、斯大林执政理念评析[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施正一;;谈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3 徐元宫;;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与改革趋向[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5 王建新;;关于苏联解体的再思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宋寅展;;斯大林时期的高尔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孟宪平;;前苏联社会中的非制度化行为论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启云 整理;1941—1945,斯大林时代的儿童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郑异凡;斯大林“热”及其误读[N];学习时报;2005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俄罗斯重新认识斯大林[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强人已逝去 睹物亦生情[N];光明日报;2011年

5 郑异凡;列宁和斯大林拿多少工资?[N];南方周末;2007年

6 郑异凡;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幕后推手[N];东方早报;2014年

7 闻一;察里津之战——斯大林组建军队[N];学习时报;2008年

8 徐元宫;今日的俄共如何反思苏联解体[N];学习时报;2011年

9 ;赫鲁晓娃谈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等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闻一;“正”“反”之间求真理[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曲延明;斯大林与联合国的成立[D];外交学院;2010年

2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晓丽;斯大林哲学思想论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韩晔;反犹主义:对斯大林政策导向的误读[D];兰州大学;2011年

3 荆喜双;斯大林时期苏联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问题初探(1924-195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丽;斯大林时期苏联西伯利亚开发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改苹;美国对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内外政策变化的评估及反应(1953-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思越;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唐亮;苏俄对鞑靼穆斯林民族自治的政策(1971-1921)[D];吉林大学;2012年

8 安小婉;中苏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比较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9 徐伟;威慑与妥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党政;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文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5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d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