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的亚太战略互动:动因、特点和理论建构
[Abstract]:The Asia-Pacific strategy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s characterized by selectivity and aggressiveness, and an upward trend of competitive factors. Driven by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lex factors, the three countries are carrying out new strategic planning and casting chess cloth in an attempt to occupy a more favorable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Asia-Pacific structure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in the longer ter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are both major powers in the world, while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s the highest level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activity in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Asia-Pacific strategy and interaction goes far beyond the regional scope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In view of this, we need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game and geo-strategic theory, examine the essence of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strive to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and mold more conducive to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in-win tre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
【分类号】: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根,蒋思海;台湾: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许勇;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读《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J];党政论坛;1999年06期
3 林利民;;对中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5期
4 林利民;“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5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态势与中国安全[J];太平洋学报;2005年01期
6 王海涵;元简;徐鹤鸣;;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上)——布热津斯基新著《大棋局》摘要[J];世界知识;1997年20期
7 骆薇琳;;浅析战后日本地缘战略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5期
8 赵楚;反恐战争与亚太地缘战略环境[J];国际展望;2001年23期
9 张国献;论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4期
10 刘恩东;杨秀明;;解析布什政府的对华地缘战略[J];党员干部之友;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凌翅;;美、俄眼中的阿布哈兹危机[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专稿 薛雨闻;蒙古的地缘战略价值[N];世界报;2010年
2 毕洪业 余华川/整理;全球地缘战略新“地震”[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温宪 翻译;促进美中关系将使全球受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经营和谐的周边依托带[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刘江永;地缘战略需要海陆和合论[N];学习时报;2006年
6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如何应对地缘政治新变局[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杨毅 国防大学教授、海军少将 曾任中国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美在南海重拾“隔岸平衡手”战略[N];华夏时报;2010年
8 孙晓萌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机构、学术领域与研究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黄晴;2003:在危机中前行[N];人民日报;2003年
10 世经政所 杨淑珩;美俄围绕格鲁吉亚的争夺与角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徐博;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何明;塔利班的兴亡及其对世界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庆平;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光强;北极地缘战略地位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楠;地缘战略下的中缅关系新认识[D];青岛大学;2012年
3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4 张静;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金霞;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伟;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D];暨南大学;2011年
7 姜山;对冷战后中美关系态势的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远波;普京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鲁大鹏;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地缘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孔小惠;中国周边环境的核心地缘结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61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6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