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构想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3 09:53
【摘要】: 东北亚地区可以说是地球上唯一的逆全世界脱冷战潮流之势而仍然处于冷战体制下的地区。该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合作的水平也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初欧盟进行多边安全合作时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该地区国家间存在历史、领土问题、重视双边主义的倾向严重以及尚未充分认识到东北亚国家间共同面临的安全威胁等因素。虽有作为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体制的政府范围的亚太地区论坛(ARF),但事实上,由于是在东盟的主导下运作,比起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该机制更加重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民间范围内虽有合作体制的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和东北亚合作对话(NEACD)等,但是由于民间主导运作,合作的结果很难反映在各国的政策上。 21世纪,除朝鲜以外的周边国家均认识到了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各国认识到要实现东北亚多边合作,必须首先解决对东北亚稳定带来重大威胁的朝鲜核问题等在内的一系列朝鲜半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作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该机制在解决影响创设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阻碍因素,尤其在促使朝鲜参与进来、域内国家间多边安全合作经验积累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参与国家还共同认识到为解决东北亚和平还需要不断对域内安全问题进行持续协商讨论,并决定在“9.19共同声明”和“2.13协议”下,运作“东北亚和平安全体制实务小组”,使得今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创设成为可能。充分利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推进力,分阶段推进,使得东北亚地区将来也能产生像欧盟安全合作机制(OSCE)一样的就东北亚国家间安全问题进行全盘讨论的“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
[Abstract]:Northeast Asia can be said to be the only region on the earth that is still under the cold war system against the trend of the cold war. The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reg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1990s, but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is only equivalent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EU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early 1960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history, territorial problems, the tendenc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bilateralism and the lack of full recognition of the common security threats among the countries in Northeast Asia. Although there is the Asia-Pacific region forum (ARF), which is the governmental framework for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n fact, because it is operat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SEAN, compared with the security problems in Northeast Asia, The mechanis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problems in Southeast Asia. Although the Asia-Pacific Security Cooperation Council (CSCAP) and the Northeast Asia Cooperation Dialogue (NEACD) have a cooperative system in the civilian sphere, the results of the cooperation can hardly be reflected in the policie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caus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operation. All neighbouring countries except the DPRK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have shown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they hav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achiev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We must first resolve a series of Korean Peninsula issues, including the Korean nuclear issue, which poses a major threat to the stability of Northeast Asia.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six-party talks on the Korean nuclear issue as a solution to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have emerged. The mechanism is addressing the obstacles that affect the creation of a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and in particular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DPRK.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i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lso jointly recognized that peace in North-East Asia would require ongoing consultations and discussions on security issues in the region and decided, under the Joint statement of 9 / 19 and the Agreement 2.13, The ope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Security system practice Group makes it possible to establish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in the futur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propulsion power of the six-party talks on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and advancing in stages, In the future, Northeast Asia can also produce the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European Union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OSCE), which ha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security issues among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发华;;美国的同盟体系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J];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2 郑彪;;苏联解体对东北亚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1992年02期

3 孙尚清;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前景[J];东北亚论坛;1995年04期

4 韩镇涉,徐葵;关于东北亚未来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J];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5 魏国力;;论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林治华;;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J];当代亚太;2007年10期

7 马东庆;;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原因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吴疆;赫崇飞;杨雪虹;;历史认知与现实困境——浅议和谐东北亚建设的主要障碍[J];世纪桥;2010年09期

9 王小林;;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0年05期

10 季崇威;;中韩建交促进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合作和发展[J];当代亚太;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振军;;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问题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张彩红;熊熊;李军;;利用GPS基线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板内形变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崔志鹰;;美朝关系接近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王锋;;21世纪中国与东北亚多边关系走向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在宪;;关于东北亚地区城市的多元文化[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7 张守志;;东北亚地区旅游产业国际间合作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刘洪利;牛涛;侯青;王亚强;杨元琴;周春红;张小曳;;2006年春季东北亚地区沙尘暴过程的统计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洪利;侯青;牛涛;;近8年东北亚沙尘暴过程统计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李秀瑜;深圳电子企业瞄准东北亚市场[N];深圳商报;2006年

2 记者李锡铭通讯员胡哈仑;东北亚地区环保与扶贫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非公经济走上联合国论坛[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3 周晓航;联手加快东北亚港口结构调整[N];中国交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成珞;积极消极因素并存东北亚局势待观察[N];解放日报;2006年

5 刘亮明;风生水起东北亚[N];人民日报;2007年

6 徐扬;辽宁将建东北亚最具实力港口群[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步欣;中国将继续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8 记者 蔺津 见习记者 赵亚太;我区加强与东北亚地区交流合作[N];华兴时报;2010年

9 记者 高浩荣;朝媒:韩国不断军演“十分危险”[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世经政所 任海平;东北亚地区石油消费与进口现状及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武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禹守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畅;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宣琳琳;东北亚森林资源多中心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孙洪魁;东北亚格局与我国战略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9 孙霞;权力与规范[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在雄;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构想方案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2 菅广峰;中美缓和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隋长庆;大连会展业东北亚目标市场产品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胡江华;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迎旭;从投资视角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开宇;东北亚边境地区人民币跨境流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博;长春市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战略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全洪镇;论环东海(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9 侯海生;冷战后东北亚多边安全的特点及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影;东北亚安全合作困境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0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80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