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前景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3 13:47
【摘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仍在进行关于"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的磋商,体现了南海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敏感性。南海问题的凸显既反映了地区各国海洋意识的提升,也反映了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新变化。长期以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行为准则"被赋予了错位的使命,造成了很严重的误解。因此,国际社会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行为准则"不能替代甚至推翻相关国家以往达成的各项文件。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行为准则"已经进入实质性磋商的深水区,因各方诉求和利益不同,一些相当棘手的问题仍需通过外交途径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
[Abstract]: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o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de of Conduct) reflect the extreme complex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The salien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cean consciousnes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new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ituation. For a long time, whether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he Code of Conduct has been given a misplaced mission, causing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therefore be acutely aware that the Code of Conduct cannot replace or even overturn the documents previously agreed upon by the States concerned. At present,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on the "Code of Conduct"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area of substantive consultations, due to different demands and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some rather difficult issues still need to be resolved gradually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J];东南亚;2004年03期

2 李洁宇;;南海主权争端相关国家证据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证据优势及其他国家证据的缺失[J];国际论坛;2012年05期

3 邢广梅;;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考[J];比较法研究;2013年06期

4 高圣惕;;论南海争端与其解决途径[J];比较法研究;2013年06期

5 张洁;;对南海断续线的认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6 李金明;论马来西亚在南海声称的领土争议[J];史学集刊;2004年03期

7 金永明;;南沙岛礁领土争议法律方法不适用性之实证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年04期

8 杜德斌;范斐;马亚华;;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态势及中国的应对方略[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9 朱坚真;;多视角下南海争议岛屿权益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3年12期

10 任念文;;国际公法条件下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史地考证[J];太平洋学报;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渊;;对南海争端的国际海洋法分析[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2 刘志鹏;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战略态势与中国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3 李明江;梁春扬;;泛北部湾合作与区域安全:关注南海[J];东南亚纵横;2008年01期

4 李金明;;越南在南海声称的领土争议[J];东南亚之窗;2005年01期

5 郭渊;;国际海洋法会议与中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1期

6 郭渊;;冷战初期苏联支持中国政府对南海主权的捍卫[J];俄罗斯学刊;2012年01期

7 崔荣伟;;国际机制与南海问题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石家铸;南海建立信任措施与区域安全[J];国际观察;2004年01期

9 骆永昆;;马来西亚的南海政策及其走向[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10期

10 管建强;;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研究[J];国际观察;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增刚;;无政府状态下的产权形成与保护——兼论中国海洋权益维护[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良福;;中国与海洋邻国初步建立新型渔业关系[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3 罗婷婷;;“九段线”法律地位探析——以四种学说为中心[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1期[C];2008年

4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罗婷婷;XIE Hongyue;;“九段线”法律地位探析——以四种学说为中心[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1期 总第7期)[C];2014年

6 张良福;WANG Shunv;;中国与海洋邻国初步建立新型渔业关系[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2期 总第2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炜;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原则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4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陈威;论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文沛;国际海洋法之海盗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苏源;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合作探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沈洁;论中国与菲律宾南海诸岛争端[D];山东大学;2011年

3 齐为群;南海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山东大学;2011年

4 任珂瑶;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苏州大学;2011年

5 何念;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晓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术林;南海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D];暨南大学;2006年

8 甘建江;论中国的南海政策[D];新疆大学;2007年

9 冯颂斌;南海争端对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崔荣伟;南海问题及其和平解决[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理海;从国际法看我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罗国强;叶泉;;争议岛屿在海洋划界中的法律效力——兼析钓鱼岛作为争议岛屿的法律效力[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3 金永明;;论南海问题特质与海洋法制度[J];东方法学;2011年04期

4 张耀光,刘岩,王艳;中国海疆地理格局形成、演变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5 马为民;;美国因素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1期

6 李金明;;中国南海断续线:产生的背景及其效用[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7 郭渊;;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8 王光厚;;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解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9 黄德林;评菲律宾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主权主张[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10 文涛;;浅议“先占原则”与我国南沙群岛主权[J];发展;200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王小光;[N];人民日报;2002年

2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贾宇;[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张建;[N];中国海洋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9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慧坚;;中国、东盟胡椒业比较及中国胡椒业发展之路[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6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81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81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