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观念、不对等关注与国际冲突的起源
[Abstract]:Among the many theories that explain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the American scholar Brantley Warmark's theory of unequal concern is unique, and he is based on the state of international anarchy. It is believed that different powers between countries will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tion to each other. Small countries tend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big countries, on the contrary, large countries pay less attention to small countries, which may lead to the wrong perception of both sides and even lead to conflict. In this paper, Warmark's theory is questioned. Under different anarch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asymmetric power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symmetric attention. Specific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obbes culture and Kant culture, asymmetric power itself does not lead to asymmetric attention, but in Locke culture, asymmetric power tends to produce unequal attention, which leads to mispercep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Taking the US-Iraq relations before the Iraq war, the Sino-Korean relations since the 1990s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bilateral relations under the European Union as examples, the above hypotheses are tested. This theoretical thinking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ising China how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with the neighboring small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民旺;;沃马克的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2 柳思思;;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2期
3 康欣;;地位认知、权力结构与国际冲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2期
4 刘胜湘;李明月;戴卫华;;从中国的联合国投票看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基于周期性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传铭;;试析冷战后的中韩关系[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戴士权;;继往开来,不断深化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纪念中韩建交十五周年[J];当代韩国;2007年01期
3 王俊生;;中韩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J];当代韩国;2008年01期
4 朱陆民;;东北亚和平繁荣与中国的角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5 薛卓;;新世纪中韩合作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6 宣玉京;;论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的变化[J];国际论坛;2010年04期
7 杨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2期
8 郑载兴;;韩中合作强化方案考察[J];当代韩国;2012年03期
9 布兰德利·沃马克;温卫杰;万鹏;;非对称性与中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1期
10 布兰特利·沃马克;颜震;;清代亚洲非对称关系的层次与多样性[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3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7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高奇琦;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9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生;朝核问题中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胡斌;重复囚徒困境视角下的两次朝核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基泰;第二次朝核危机后的韩中两国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崔起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多边外交政策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5 魏圆圆;美国21世纪中东战略的地缘政治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6 林珉哲;韩国“中国威胁论”的多维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莹;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艳琼;和谐世界新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鹏帆;论“9·11”之后美国对中东的公众外交[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键一;;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阶段辨析[J];当代亚太;2006年08期
2 张伟;杨雷;金钊;;伊拉克战争中无人机作战使用及启示[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6年07期
3 孔寒冰;并非一方选择的结果——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J];俄罗斯研究;2003年03期
4 高歌;;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J];俄罗斯研究;2007年01期
5 周金泉 ,胡华平;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基于网络的作战样式[J];国防科技;2004年02期
6 胡键;;美国意象中的中国国际角色[J];国际论坛;2007年03期
7 戴颖;;冷战后中美在联合国大会投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1991-2006年)[J];国际论坛;2008年02期
8 杨洁篪;;当前国际格局的演变和我国外交工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9 但兴悟;;从马嘎尔尼使华看国际体系之争[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10 金香海;;中国的崛起与朝鲜半岛关系[J];东北亚论坛;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丽君;冷战后美国海湾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杨少华;当代不对称冲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滨鸿;国际冲突与大众媒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4期
2 车华;;国际冲突概述[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3 钱俊君;;国际伦理对国际冲突政策的影响[J];求索;2010年03期
4 高源;;略论国际冲突新闻传播之定义及特点[J];前沿;2012年20期
5 赵毅;;论相互依存对国际冲突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09期
6 张铭,李林河;冷战后国际冲突探因[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李晓鹏,黄瑾;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冲突——对全球化的一种反思[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8 陈黎明;冷战后引发国际冲突的新因素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李晓鹏;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冲突[J];理论导刊;2002年12期
10 于军;相互依赖与国际冲突[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庄宗明;蔡洁;;国际贸易对国际冲突的消减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陈于宁;郭珊;杨群芳;;知识产权的域外保护所引致的国际冲突[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吴兴杰;;反垄断法国际多边协作之晚近发展——欧盟与美国的一次博弈[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蒋杰;杨春辉;;透过当前国际武装冲突的现状分析诱发冲突的心理因素及对策[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敏 编译;技术信息公开利于缓解国际冲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尹继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冲突的群体 社会心理学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恕 李捷;警惕分裂主义进一步国际化[N];国防时报;2011年
4 卢凌宇 外交学院;贸易促进和平抑或引发冲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卢凌宇 外交学院;经典威慑PK完全威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郑焕清 郄霜涛;应通过国际组织解决危机[N];人民日报;2000年
7 记者 周戎;巴基斯坦总理高度评价中巴关系[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农;法国人对“9·11”事件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2年
9 马立明;白宫的网络“水军” 互联网上攻城略地[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记者陈谷;世界可能提前进入“核游击战”时代[N];中国经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冲突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杰;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及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闻竞;国际冲突起因的心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敬;论反垄断法执行的国际冲突协调机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杨耕;冷战后国际冲突的主权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沈萍;中国参与解决国际冲突和全球问题的“度”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7 李盈;论反垄断法的国际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陈繁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冲突观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庞文刚;论国际冲突中的NGO[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赵昕;论NGOs在国际冲突中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198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9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