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国际政治竞争下的中国纵横方略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wisdom form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This paper first combs the strategic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hegemony theory, alliance theory and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in western strategic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pariso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strategy towards China at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bes into China's practice of adopt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trategy in the world and its periphery, and evaluates its effectivenes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y towards China is mainly horizontal, with emphasis o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it implements the strategy of containment and engagement with China with the help of a strong bilateral allianc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ted Stat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gree of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other peripheral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longitudinal strategy,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South China Sea claim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o jointly face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strategy towards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combine other influential power center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traditional European powers such as Britain, France and Germany, as well as BRICS countries such as Russia, to counterbalance the United States in certain areas. In addition, in the face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can adopt a strategy of dis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we find that both of them need certain strategic conditions to support them, in whi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inkage is more obvious, the execution of the strategy is higher,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implementers is stronger. After analyzing the strength of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we think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broad alliance system, and it has natural advantages to adopt the continuous and horizontal strategy,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vertical strategy has many practical limitations. China's response should be not to give up its grand strategy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reating a favorable vertical situation for China in some areas. In addition, it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the strategy of linking and crossing, and create a situation that occupies an active pos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Asia-Pacific alli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Better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广部和也;林代昭;;在“日中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比较”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J];国际政治研究;1992年04期
2 时殷弘;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战略与管理;1995年05期
3 唐仲春,谭吉华;论新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J];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4 谢树敏;高科技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J];唯实;2000年07期
5 ;国际政治和外交中心地华盛顿特区[J];重庆与世界;2005年Z1期
6 张西虎;;现实主义学派及其权力政治理论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许晓春;;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困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胡启明;张弘;;国际政治的权力周期理论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9 林彬彬;;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发展的新特点[J];知识经济;2008年09期
10 晏方明;;印度在南亚“核政治”中的利弊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刚;;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永义;;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3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万猛;;中国崛起过程中与世界的和谐互动[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前言[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6 李如海;;高放教我读原著[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肖宪;;云南大学领导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孙青;;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国际政治中的“娱记”[N];东方早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邋黄晴 于宏建 温宪 章念生 黄培昭 杨俊 周辑;盘点2007[N];人民日报;2007年
3 黄晴;放眼多边进程[N];人民日报;2007年
4 鲍里斯·沃尔洪斯基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专家;美国越来越无能了[N];国防时报;2011年
5 丁力;国际权力与国内权力的比较[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董科;金价有望挑战1000美元关口[N];期货日报;2007年
7 董国政;读不懂中国原因何在?[N];解放军报;2010年
8 释清仁 周琳;浅析军事透明[N];中国国防报;2009年
9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 教授 王长江;我是怎样研究政党的[N];北京日报;2010年
10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 刘鸣;冲突 在十四年后[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5 王瑞杰;美国国会与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1989-2005)[D];复旦大学;2007年
6 游战洪;科学家与国际政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7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雨;“9.11”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郭玲;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力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张萌;现实国际政治竞争下的中国纵横方略[D];外交学院;2012年
5 张东杰;论国际税收协调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斌;试析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樊哲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中华和合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字紫龙;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爽;冷战后国际政治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俞国斌;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198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9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