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日关系的轨迹、特征与走向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reat history,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order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70 years after the war is generally in the stage of "abnormal" but the transition from "normal" to "normal" in the later period. Looking from the small period of 70 years, it is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abnormal state to normal relationship. The five specific logical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 in 70 years are: starting from the abnormal starting point, seeking to normalize the relationship. Entering the "honeymoon period"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going through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stepping into the "new normal" in which the strategic pattern is relatively shaped,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shown a direction of evolution which is not completely synchronized. With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s the node, the more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period are: the deterioration of strategic relations, the warm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the solidifica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paration", the prominent military factor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The intervention variables are chaotic. The future trend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the two countries' respective development prospects, strategic choices and interactive adjustment under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立峰;;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J];日本学刊;2009年05期
2 李薇;;战后70年:日本的困顿与歧途[J];日本学刊;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德芹;高凡夫;;建国后对日索赔长期搁置的原因探析[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2 贾丹;;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的历史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6期
3 刘丽君;周恩来与中日邦交正常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王福春;关于时代问题的几点看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3期
5 张耀武;;中日关系中四个政治文件的特色及其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乔林生;;论钓鱼岛“搁置争议”的共识[J];国际论坛;2013年06期
7 翟新;;岛争搁置默契和安倍内阁的政策变化[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6期
8 吕耀东;;试析中日两国冲突与纷争的历史问题因素[J];东北亚论坛;2014年03期
9 山本美智子;张玮;;冷战后中日政经关系的量化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4期
10 吕耀东;;中日四点原则共识落实的可行性探讨[J];东北亚论坛;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善涛;;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外交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任晓;;经验与理念——中国对外政策思想30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尹占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毕德;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创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卢静;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7 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靖;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国家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郜非非;中日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孙泽鑫;“9·11”事件以来美日同盟关系及其走向[D];辽宁大学;2011年
4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晓玲;日本“主导亚洲”战略的形成内容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瑜;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云忠;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日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勇;“日本型”外交决策的类型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D];河南大学;2004年
10 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D];延边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松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齐福霖;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2期
3 刘德有;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4 ;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5 韦佳;关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6 ;我看中日关系(二)[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7 冯昭奎;;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8 ;我看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9 ;我看中日关系(三)[J];世界知识;2000年13期
10 天凯;;处在转折关头的中日关系——访日随感[J];世界知识;200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德有;破解中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红邋杨子岩;本报举办论坛研讨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中日关系如何影响中日企业转型[N];中国企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江玮;日本副外相访华 求解中日关系僵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中日关系“四十而惑”[N];广州日报;2012年
6 记者 许栋诚 杨依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刘华 徐松;改善中日关系,日方须有诚意和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吕耀东;日本:政治右倾化令中日关系摇摆[N];法制日报;2013年
9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2202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0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