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心脏地带、帝国威望与意识形态——中国地缘战略传统及其效应

发布时间:2018-09-09 13:30
【摘要】: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缘战略理论与实践传统。在旧王朝崩溃的大混乱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主要体现为众多的权力竞争者对通过寻找、占领和开发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领土空间以实现争霸天下目标的论述及实践。为应对外来军事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有进攻战略(以领土控制为目的的军事远征)和防御战略(利用地理实施总体防御)之分。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过程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体现为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来维系帝国威望、营造势力范围和塑造国际秩序(朝贡体系)。而"反地缘政治"传统的存在也使得意识形态因素长期以来对中国对外战略实践影响颇深。中国地缘战略传统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秩序的稳定;第二,构筑周边安全环境必须重视硬、软手段的平衡应用;第三,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必须重视对中国价值文化的弘扬和推广。
[Abstract]:China has a rich geo-strategic theory and practice tradition. In the chao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dynasty, China's geo-strategic tradition wa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numerous power contenders to seek, occupy and exploit the territory and space with geopolitical advantag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ominating the world. In order to meet the foreign military challenge, China's geo-strategic tradition is divided into offensive strategy (military expedition aimed at territorial control) and defense strategy (using geography to implement overall defense).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the surround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China's geo-strategy embodie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means to maintain the prestige of the empire, to create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and to shap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tributary system). The existence of anti-geopolitical tradition also makes the ideological factors have a deep influence on China's foreign strategic practice for a long time. Th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of China's geo-strategic tradition mainly includes: first,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bility of domestic order; second,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hard and soft means to build the surround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irdly, In ord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value culture.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中心;
【分类号】:D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朝华;20世纪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历史回顾[J];国防科技;2001年02期

2 王朝华;21世纪地缘战略格局展望[J];国防科技;2001年03期

3 何道隆;论印度“地缘战略国”的地位与作用[J];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03期

4 寇立研;;近观美国地缘战略走势[J];现代军事;2003年05期

5 林利民;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1期

6 林利民;“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7 乌尔丽克·居罗特,安德烈亚·维特,刘可扬;欧洲的新地缘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6期

8 李靖X ,刘立群;新地缘战略背景下的欧美关系[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9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态势与中国安全[J];太平洋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格局与中国安全[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2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听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马荣升;中国地缘战略:陆海统筹实力制衡[N];中国国防报;2013年

3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记者 尚文超;北极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新热点[N];光明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孙文竹;美国对亚洲军售:利益集团与地缘战略的混血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不同地缘战略目标汇聚老挝[N];世界报;2010年

7 高华;欧洲地缘战略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安全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张骁虎;东北亚无法建立均势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李娜;美国将非洲变成地缘战略不动产[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于山娟;美国真的衰落了吗?[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财;崛起视角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及地缘战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安勇;中国现实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郭明辉;中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邱佳珩;奥巴马政府对华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任双平;印度的中亚地缘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戴鹏;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李曼;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建纲;冷战后中印地缘战略关系中的美国角色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2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32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2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