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战后国际体系的未来发展与中国外交理论

发布时间:2018-09-12 06:30
【摘要】:战后国际体系经历了从分裂走向整体的过程,中国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应一以贯之而不是分裂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但在一个异质性很强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价值、制度和道路之间的互相承认与尊重、和谐与共生,避免国际体系分裂对抗,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概括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样本。当前国际体系经历的从转型到定型的过程,必然也是一场知识范式革命。中国外交理论的解释体系并非只能解释中国自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能解释他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为处理这种关系提供借鉴。这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在经历理论本土化阶段后,实现国际化和在外部世界的当地化过程。
[Abstract]:After the war,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division to the whole, and China alway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ould be viewed consistently rather than split.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builder and contribu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after the war. However, in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realiz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among civilizations, values, institutions and roads, harmony and symbiosis, and avoid the division and confro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ample to generalize China's diplomatic theory. The process from transition to stereotype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bound to be a revolution in knowledge paradigm.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eory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itself, China and the world, but als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relationship. This i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the theory of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 of localiz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11&ZD07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应忠;;避免全球性结盟分裂对抗是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兼议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展望;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新平;杨荣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渲;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概念与战略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金应忠;;论两个体系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与全球问题[J];国际展望;2010年01期

2 金应忠;;为什么要研究“国际社会共生性”——兼议和平发展时代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展望;2011年05期

3 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J];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2 蔡文中;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外交理论的新贡献[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3 裴远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新时期外交理论和实践[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4 许艳霞;论周恩来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05年08期

5 钱春泰;;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J];美国研究;2006年03期

6 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钱春泰;;论冷战后美国的强制外交[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8 贺祝群;;中国外交新理念——两个大局、和平、共赢、和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9 王逸舟;;中国30年外交改革新画卷[J];决策与信息;2008年12期

10 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3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4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9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10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5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余育国;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霞;预防性外交分析:问题与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萌;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刘丹妮;论英国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态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奇才;毛泽东外交哲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伏霄汉;预防性外交:历史和理论[D];外交学院;2004年

6 杨芳;冷战后中国预防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雷鸣;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思;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驻华使馆租赁馆舍及外交公寓管理政策的演变[D];外交学院;2012年

9 田艺琼;新中国对沙特、以色列人文外交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向淑雯;论周恩来的外交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38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38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