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印缅关系好转的主要动因

发布时间:2018-09-14 08:45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印度和缅甸为了自身利益都调整了外交政策,在印度主动友好的前提下印缅关系出现缓和,并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从印度和缅甸两个方面来探讨冷战后印缅关系出现好转的动因。从印度方面来看,首先,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向东看"政策,努力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扩大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为此目的,印度积极存进与缅甸关系的好转;其次,为了平衡中国在缅甸持续增长的影响力,印度也必须在多方面与缅甸加强关系;第三,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存在的分裂主义问题也使得印度政府必须要和缅甸政府进行军事和安全方面的合作;第四,印度和缅甸关系提升才可能获取缅甸丰富的油气资源的使用权。第五,印缅双边贸易的巨大潜力也为印缅关系的好转添加了砝码。从缅甸方面来看,促进与印度的友好关系和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以及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Abstract]:In the 1990s, the world political pattern changed dramatically, India and Myanmar adjusted their foreign policy for their own benefit, and the India-Myanmar relations relaxed under the premise of India's initiative and friendship, and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improvement of India-Myanmar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 from two aspects: India and Myanma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ia, first of all, since the 1990s, India has pursued the policy of "looking eastward", endeavouring to strengthen exchanges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expanding India's influence in Southeast Asia. To this end, India has actively improved relations with Myanmar; secondly, in order to balance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Myanmar, India must also strengthen relations with Myanmar in many ways. Third, The longstanding separatist problems in northeastern India also make it necessary for the Indian government to cooperate militarily and safely with the Burmese government; fourth, India and Myanmar can gain access to Myanmar'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only if their relations improve. Fifth, the great potential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India and Myanmar also adds weight to the improve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Myanmar. From Myanmar's point of view, promot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India and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pursuing a "great power balance" foreign policy and its own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35.1;D83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龚明;;在石油天然气地缘政治角力中的中印缅甸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04期

2 许利平;薛松;;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调整、发展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3 周安理;石小岳;;浅析近期印缅关系升温对中缅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之窗;2011年03期

4 李益波;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分析[J];国际论坛;2005年06期

5 李晨阳;瞿健文;;试论1988年以来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J];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6 钟智翔;略论印度文化对缅甸文化的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03期

7 卫灵;印度安全战略及中印安全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娟;;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钟有为;;试论印度种姓制的政治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钟有为;;论印度低种姓政治力量的兴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建美;;印度维持统一的外部原因探析[J];沧桑;2009年06期

5 司乐如;;中印油气外交:“新大角逐”、“互利互赢”或“独立平行”[J];当代亚太;2009年02期

6 卢欣;王庆强;;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罗辉;刘骞;;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印度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8 卢光盛;陶程;;1988年以来缅甸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意义[J];东南亚纵横;2009年11期

9 邓蓝;;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议:十年发展与前景展望[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4期

10 张超哲;;世俗主义与印度教教派主义的博弈[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芹芹;;十、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毛悦;大国梦想:印度经济改革与增长的深层动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斌;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随新民;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陈金英;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7年

8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徐咏梅;东盟主导东亚经济合作原因、问题与趋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亚琼;冷战后印度的俄罗斯观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朱桃红;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国绪;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润萍;新世纪印度对华政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5 万道滨;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新疆大学;2011年

6 乐恒;奥巴马政府政策与印度国家身份的矛盾[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张雪;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尹怀志;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张海誉;中印边界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毕会武;“9·11”后美国南亚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缨;90年代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J];当代亚太;2002年06期

2 侯松岭;;印度“东向政策”与印度——东盟关系的发展[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3 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J];当代亚太;1999年08期

4 李晨阳;;缅甸:2010~2011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1年04期

5 宋清润;;缅甸大选及新政府成立对未来政局及中缅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7期

6 王子昌;;进步还是倒退?——政治发展视野下的缅甸2010年选举[J];东南亚研究;2011年02期

7 王琛;姚璐;;冷战后中印在缅甸的合作竞争关系[J];东南亚研究;2011年02期

8 王介南;王全珍;;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略论[J];东南亚之窗;2011年01期

9 瞿健文;论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J];世界历史;2004年05期

10 梅学惠;地缘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启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娟;印度“东向政策”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2 戴文芳;东盟—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大鹏;俄罗斯的国家利益[J];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2 孙莉;试析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2期

3 潘忠岐;国家利益的主体性与中美安全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1期

4 石晓芳;法治:一种形式的事业——国家利益至上的法治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方柏华;论弱国对国家利益的维护[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6 邢悦;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55期

7 范建中,周海生;中美国家利益之比较[J];唯实;2004年01期

8 朱以青;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冲击与影响[J];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9 陈宪良,张振国;国家利益与诚信——浅析充满变数的中俄石油管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建民;有感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J];世界知识;2004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苏苏;;处理好“外交”与“公共”之间的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李辽宁;;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变奏——中东北非政局乱象的透视与启示[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3 许祥文;李亮;;忠诚我军历史使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李竞;;美国新霸权对全球公共管理的挑战[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公龙;;国家利益、共有利益与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建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孔令辉;崔玉英;张学慧;;会计准则等效的国家利益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胜年;;实施《政府采购法》的思考与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胜年;;实施《政府采购法》的思考与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窦峻岭;;由消费者的感言引发出的思考[A];中国烟草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10 罗国强;;认识“两个维护”的深刻内涵 构建行业共同价值观[A];广西烟草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振辉;别用“国家利益”作幌子[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高伟凯;自由贸易下的国家利益维护[N];国际商报;2006年

3 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 杨春长 少将 ;军队要随时捍卫国家利益[N];光明日报;2006年

4 马美能;确立国家利益第一的观念[N];学习时报;2008年

5 方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宋京华;对中小企业倾斜做到均衡采购[N];中国财经报;2009年

6 媒体工作者 晏扬;别把“国家利益”当成橡皮泥[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李世默;借助文化途径增进国家利益[N];解放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傅立钢;维护国家利益是律师义不容辞的职责[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晖;全球化的“制度碰撞”与国家利益[N];中国财经报;2001年

10 程亚文;对国家利益的再思考[N];中国国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玲;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国家利益[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2 秦U

本文编号:2242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42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