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因素的合法化机制——以地方治理创新为例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close and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factors have become the variable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form of domestic governance.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are the three basic forms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e author expands the concept of leg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reform of domestic governance need to be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domestic stakeholders. The central authority, the local authority and the public are the three basic subjects.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basic mechanisms for obtaining legitimacy, namely, the nation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the loc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oci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By analyzing three cases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innovation such as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legislative hearing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process, influence and results of three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terest, institution and knowledge, involved in loc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Although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tervene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ance depend o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egalization mechanisms, but they all need to obtain legitimacy through state authority before 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and social autonomy, the actual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 is greater through loc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but these two mechanisms may also produce contradiction with nation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Increasing the openness and tolerance of the national legalization mechanism can help to reduc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legaliz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2B22039)的中间成果
【分类号】: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冬;;过去10年的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价[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2 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01期
3 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研究[J];国际观察;2008年06期
4 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3期
5 钟培武;;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招商引资模式转换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6 何勇;努力做好效能监察工作[J];中国监察;2000年03期
7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J];开放时代;2006年02期
8 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J];开放时代;2007年05期
9 朱维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与行政审批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勇;程文浩;;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焦洪昌;杨敬之;;从立法听证看人大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杨国昌,钟伟;中国加入WTO和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吴晓军;王志强;;治理视域下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王真宇;;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失范与规制探索[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6 黄真;陈岳;;中国合作性外交及其目的分析——一个历史的视角[J];长江论坛;2009年01期
7 王同昭;崔山磊;;制度创新与制度移植的实证分析——“苏南模式”对西部开发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8 张红;;承接产业转移 平衡区域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10年06期
9 朱维究;;走向法治政府[J];研究生法学;2009年06期
10 毛吉康;;中国的崛起与韩国的东北亚战略选择[J];当代韩国;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国民;王林;;论招商引资模式的改进——从反补贴的角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王信贤;;迈向公民社会?——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与社会变迁的省思[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天彦;;浅谈烟草专业合作组织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杨一帆;;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影响[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贾秀娥;;论述地方政府在构建增长极中的作用及启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维究;;走向服务型责任政府——中国30年行政法制建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李巍;;从IPE到GPE:一个交叉学科的成长史[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胡文秀;;论大国的国际责任——兼论中国的国际责任[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红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6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江长新;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红宇;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浩;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洪志忠;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松;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演进中的影响及其趋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萌;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5 张大峰;我国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制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迟俊杰;中国国防安全构成要素的博弈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仲晓蕾;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建达;新时期(1979-2010)中美城市外交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卢炜e,
本文编号:2265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6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