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治理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ets the needs of global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 in East Asia.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 Asian gover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and normative construction at the system level of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to set the agenda clearly at the process level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chievement of goals. In terms of the system of policy results, countries should coordinate diversified governance ideas,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large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select or establish more timely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Limiting the scope of the agenda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outcome, strengthening the goal negotiati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organizatio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path,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the governance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multilateral region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路;;东亚区域主义治理的范式、效应与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2 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3 吴志成;杨娜;;全球治理的东亚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4 庞中英;王瑞平;;全球治理:中国的战略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4期
5 范斯聪;;美国主导下TPP的战略特点与中国的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3期
6 韦宗友;;中美战略妥协与东亚安全秩序构建[J];国际观察;2014年04期
7 贾庆国;;秉持“只争朝夕”精神: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1期
8 周方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路径与前景[J];当代亚太;2013年02期
9 刘建华;;美国亚太政策的交替演变及其动因探析——基于长时段周期视角的考察[J];当代亚太;2013年03期
10 王金强;;亚太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构建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渊;;浅析中印气候变化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1期
2 王义桅;;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从地缘政治范式到全球“大同”范式[J];国际观察;2007年04期
3 赵洲;;在国内武装冲突中履行“保护的责任”的规范依据及其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祁怀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中国发展理念的互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徐进;刘畅;;中国学者关于全球治理的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1期
6 杨晓萍;张贵洪;;全球视角下的中印关系[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2年00期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化依附性难题的破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03期
9 孙孟新;栾春娟;胡志刚;;全球治理研究前沿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王发龙;;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制度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吴奇志;聂文星;;金融危机的全球治理刍论[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张庆麟;李家春;;FSB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杨万柳;国际航空排放全球治理的多维进路[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天韵;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宛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静脉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二伟;印度走向政治大国的非洲外交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博远;新世纪以来美日同盟的调整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4 周巍;RTAs投资协定及争端解决机制与全球治理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张旗;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D];山东大学;2012年
7 万秋波;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思敏;发展诉求与气候治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杨飚;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对口支援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王磊;大国协调与跨区域安全治理[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绍锋,李永辉;全球治理及其限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6期
2 郑一省;从军事演习看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新变化[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3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4 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J];国际观察;2006年03期
5 王义桅;;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6 庞中英;;“全球政府”:一种根本而有效的全球治理手段?[J];国际观察;2011年06期
7 刘贞晔;;全球治理变革与全球学学科的构建[J];国际观察;2012年01期
8 周方银;;中国的世界秩序理念与国际责任[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9 李巍;;霸权国与国际公共物品——美国在地区金融危机中的选择性援助行为[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10 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 哈迪·苏萨斯特洛(Hadi Soesastro) (翻译 盛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一平;从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化看中国与大国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2期
2 丁奎松;亚太大国关系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Z1期
3 孙承;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4 俞邃;中国的大国关系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2001年03期
5 房乐宪;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看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6 赵念渝;试论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三种因素[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7 赵念渝;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若干因素[J];开放导报;2001年04期
8 傅耀祖;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J];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林利民;亚太大国关系的历史变迁:单极?两极?还是多极?[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成绪;大国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俄罗斯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立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太空领域博弈与合作[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金应忠;;避免全球性结盟分裂对抗是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兼议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金子秀敏;;美中新型大国关系下的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13期)[C];2013年
5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何为新型大国关系?[N];广州日报;2012年
2 美国著名国家关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 约瑟夫·奈;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李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促进新的文明复兴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光明日报;2013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迈向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需把准定位[N];解放日报;2013年
6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N];东方早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洪俊杰;中美求解建“新型大国关系”之道[N];解放日报;2013年
8 裴远颖 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耐心和智慧[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日;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持续发力[N];国际商报;2013年
10 钟声;努力开创新型大国关系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华;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及其走势[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曹扬;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蒙爱;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4 卜凤坤;论中国大国关系模式的嬗变与得失[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王丽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中美在太空的竞争与合作[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4年
6 王大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对策[D];河南大学;2014年
7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8 谷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D];河南大学;2014年
9 李林宸;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亚太地区的挑战与未来[D];外交学院;2015年
10 张文静;从伊朗核问题看美欧分歧[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85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8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