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新世纪以来中国和美国对拉美地区公共外交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8-10-23 06:41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美两国出于国家利益需要而加强了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但中美两国在公共外交目的、资源基础、技术运用、实施机构和城市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在公共外交目的方面,中国希望借助公共外交来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拉美民众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美国则是为了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遏制该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加强与拉美的经济合作以巩固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在公共外交资源方面,中美两国运用的物质性资源大致相问,但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和国情迥异,美国运用的非物质性资源与中国有所不同。在公共外交技术运用方面,中美两国都注重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但美国在技术运用方面明显优于中国。在公共外交实施机构方面,中国主要通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而美国的公共外交机构类型更丰富、数量较多且功能较为齐全。在城市外交方面,与中国相比,美国与拉美国家缔结友好城市的历史更悠久,覆盖的国家及城市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且美拉友好城市之间的活动类型更丰富。本文认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小觑;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公共外交虽路途艰难,但前景光明。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trengthened their public diplomacy to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for the sake of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implementing institutions and in urban communication. On the purpose of public diplomacy, China hopes to use public diplomac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 Latin America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aims to spread its own values, curb the spread of terrorism in the region and strengthen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Latin America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In terms of public diplomatic resources, the material resources used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roughly the same, but the non-material resources 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se of public diplomacy technology,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cu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but the United State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hina in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aspect of public diplomacy implementing institutions, China mainly carries out public diplomacy activities through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Confucius classroom,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has more types of public diplomacy institutions, more quantity and more complete functions. In the aspect of city diplomacy, compared with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longer history of making friendly cities with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covers far more countries and cities than China, and has more types of activities between Ame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friendly cit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 U.S.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has declined, it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 Latin America is a difficult road, but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对拉美的公共外交研究:一种文化的视角”(编号13YJC77002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3;D871.2;D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2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3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4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5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9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10 叶靓;邵育群;;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7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郑万通;;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淼;公共外交:匹夫有责的外交新视野[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记者 顾意亮;全国政协与上海市政协联合调研世博会公共外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包松娅;外事委:全力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记者 司晋丽;成立民间机构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记者 周宁;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88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88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