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下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以《中国季刊》为研究视角
[Abstract]:The rupture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a Quarterly, it can be seen that most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view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they think tha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factors can be ignored, the ideological debate is only the appearance of the rupture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the core issue i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mong which political and military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breakdow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Western scholars' analysis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has both objectivity and one-sidedness, such as the failure to analyze the converging role of common interests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To some extent, the angle of view reflect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perio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提升我国软实力研究》(11YJC710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3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丹慧;20世纪60年代美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对美国情报委员会最新解密档案的分析[J];南开学报;2005年03期
2 沈志华;李丹慧;;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J];探索与争鸣;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慧;;美国尼克松政府大三角战略决策肇始解析——以第63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为中心[J];世界历史;2011年01期
2 崔丕;;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冷战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02期
3 李亚兰;;从珍宝岛事件看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贺艳青;;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情报界对中苏分歧的评估[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6期
5 贺艳青;;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和政治运动的分析与评估[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张民军;透过“竹幕”看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宋涛;冷战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1947-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默;中国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对非洲发展影响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晓云;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与反应(1958—196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振华;不确定性下的博弈与均衡[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利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与美国对华政策(1950~1969)[D];吉林大学;2013年
4 曾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中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5 刘洋;越南战争时期的日本外交(1965-1975)[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任善发;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中的低成本信号分析[D];外交学院;2013年
7 张倩如;“二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工业项目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中苏经济关系(1948-1949)研究之一[J];党的文献;2001年02期
2 王仲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3 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冲突与矛盾(1965—1972)(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4期
4 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冲突与矛盾(1965—1972)(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5期
5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6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7 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03期
8 阎明复;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9 杨奎松;走向破裂(1960-1963)──中共中央如何面对中苏关系危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10 刘志男;1969年,中国战备与对美苏关系的研究和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张巨浩,李淑杰;抗美援朝与建国初的中苏关系[J];龙江党史;1995年Z2期
2 ;《中苏关系史纲》揭示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原因[J];报刊荟萃;2008年02期
3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开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密电抄底节选──1941~1942年的中苏关系[J];民国档案;2000年01期
5 马叙生;;结盟和对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苏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6 马叙生;结盟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7 胡晓丽;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古今;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02期
9 高飞;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10 孔寒冰;人去曲未终——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曙;;论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3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陈开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观系统地解读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4 特约记者 楚原;沈志华:中苏关系史新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胡若愚;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N];浙江日报;2014年
6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7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9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3 应俊;列强与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吉林大学;2014年
4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2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3 杨润含;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中苏关系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2012年
4 张祖利;沈志华与中苏关系史研究论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乔广德;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华德莉;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兰州大学;2006年
8 陈静;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7年
9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8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8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