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关系前景:新加坡面临的新挑战
[Abstract]:In the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China,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Strong economic ties widely support bilateral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requent high-level exchanges. This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f not formally declared to be "special,"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unique". In the past, history, geography,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affinit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ose bilateral relations. Deng Xiaoping's favorable words in the South talks in 1992 undoubtedl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lationship. As far as Singapore is concerned, being abl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t up a benchmark project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the Singapore-Suzhou Industrial Park and the New Central Tianjin Ecological City-has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is uniqu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This seems to both sides to be a win-win. No special relationship can keep this particularity forev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re usually influenced by the continuous dynamic changes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forces. It is clear that the closeness and stability of China-Singapore relations are facing upcoming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rise of China. A geopolitical shift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China over territorial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 strategic move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return to the reg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bama's alleged return to Asia. Looking ahead,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continue their efforts to ensure close ties, but Singapore, the weaker side, will face more serious challenges.
【作者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D822.333.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浮世双周[J];商务周刊;2010年17期
2 王家英;李光耀的睿智与台湾的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0年12期
3 张正国,何立慧;论李光耀社会文化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欧翠珍;从李光耀回忆录看新加坡的国格[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黄士华 ,杨巍;李光耀治国艺术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6 甘泰;李光耀接受台《中国时报》专访谈两岸关系等问题[J];两岸关系;1998年02期
7 夏春林;李光耀看中国前景[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01期
8 和静钧;;李光耀:小国大领袖的威权落幕[J];东西南北;2011年13期
9 马路;李光耀谈新加坡治国原则[J];当代世界;1994年03期
10 童金波;李光耀治国之道——“精英主义”[J];人才开发;199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宁;王淑梅;;邓小平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侯且岸;;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宗丽;;新时期邓小平对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洁琬;;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永贵;;引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观——论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及其时代意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聂宝玲;;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正甲;;邓小平与中国政治建设腾飞[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季丽新;;冷战后时代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战略[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苏世隆;;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历史性贡献[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10 曹志繁;;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永兴;李光耀:中国正以自己的步伐迈向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郑捷、朱昌都、杨新鹏;李岚清会见李光耀[N];人民日报;2002年
3 翟颖娜;善始善终做好“保促迎”各项工作[N];保定日报;2008年
4 记者 荣燕;李克强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新加坡的“后李光耀时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林行止;李光耀治理新加坡的“硬道理”[N];东方早报;2011年
7 记者 王煜;市直119个参评部门接受民主测评[N];保定日报;2006年
8 郑洁;李光耀为中西方理解鸿沟难过[N];东方早报;2008年
9 吴剑飞;王岐山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副总理黄根成[N];新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岩 见习记者 张戈;日本西条市代表团来保访问[N];保定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雪松;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积淀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范伟;新国家观[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郑娟;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6 屠春友;邓小平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孙远东;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素芳;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粤文;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及其现时价值[D];苏州大学;2004年
3 赵志伟;邓小平公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曾令超;浅谈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D];浙江大学;2002年
5 钟行前;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6 徐强;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战略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春满;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曲丰霞;邓小平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9 吉洪武;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10 齐子玉;毛泽东与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0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