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亚事务的介入及中亚国家的应对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Central Asian affairs since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ternal actor in Central Asia.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ing in Central Asian affairs, the United States is committed to integrating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to the western security-value system and shap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United States uses three kinds of power resources: compulsory power, institutional power and presentational power. Although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re weak, but in dealing with the power resou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shown a strong initiative. With the withdraw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 from Afghanistan, the United States wants to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chieving its triple strategic goal, except to eliminate the vigilance and resistance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American power resources.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other obstacles that need to be overcome, namely,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iple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Central Asian policy, and the fear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ignored the concerns of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about the compulsory promotion of democracy, which has led to the leaders of all countries. The containment of Russia's Central Asian polic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基金】:兰州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美国中亚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其理论解释”(项目批准号为15LZUJBWZD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向红;;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J];俄罗斯研究;2013年05期
2 道格拉斯·C·诺斯,李飞;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06期
3 邵育群;;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评估[J];南亚研究;2014年02期
4 曾向红;;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将;;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2 杨恕;后俊;;德国的中亚政策[J];德国研究;2012年01期
3 孔田平;制度变迁与经济转轨——对原苏联和东欧10年经济转轨的思考[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1期
4 蔡宝刚;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制度解析——新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及启示[J];法学;2004年06期
5 曾向红;;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J];俄罗斯研究;2013年05期
6 赵华胜;;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J];国际观察;2014年01期
7 李志昌;;制度、权力和自由之间的关系论析[J];清江论坛;2014年01期
8 李文增;冯攀;李拉;;发挥天津港在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港口经济;2014年03期
9 王友良;张美灵;;论公共生活伦理建设[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高铁军;;广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播策略[J];对外传播;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成志刚;公衍勇;;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基于PEST模型的分析[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3 万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木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卜晓军;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6 倪庆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唐世齐;刑事判决说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徐祥华;企业并购机制与政策论[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10 余雁刚;中国税收制度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坤;马克思与诺思: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卓;中国近代体育制度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白鹤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制度内涵和现实价值:哈耶克批判的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力;右江河谷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杜哓雪;从非主流经济学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轶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反洗钱机制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程瑞;基于霸权目标的美国国际战略调整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树亮;“9·11”事件后美国中亚政策对中国西北地区安全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毅;制度设计何以塑造民主?[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杜三平;制度质量对跨国资本流动影响的实证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维然;朱延福;;中亚区域一体化进展及大国作用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4期
2 王立新;;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J];南开学报;2006年01期
3 王晓德;;“美国例外论”与美国文化全球扩张的根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7期
4 石之瑜;殷玮;郭铭杰;;原子论是国际政治学的本体?——“社会建构”与“民主和平”的共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6期
5 邵育群;;美国中亚政策调整评述[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5期
6 周琪;“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浩;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回眸与前瞻[J];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2 陈佳;;试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J];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朱陆民;;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新疆社科论坛;2013年02期
4 喻茗;;东欧中亚国家同西方关系的新动向[J];国际展望;1992年13期
5 李正乐;认识东欧中亚国家社会性质的几个方法问题[J];今日东欧中亚;1996年03期
6 郭思勉;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两重性[J];和平与发展;1999年03期
7 陆南泉;蒋菁;;当今研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4年07期
8 常玢;中亚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宗教因素[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5期
9 许新华;中亚国家“一体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杨恕;杨倩;;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新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新明;夏辉;;东欧中亚国家制度转轨的代价与未来发展前景[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Bohdan Krawchenko;;中亚国家政府与学界的经济政策制定能力: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俄欧亚所 赵常庆;中亚国家的发展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王大霖;我对中亚经贸须破三大瓶颈[N];国际商报;2005年
3 程勇;中亚国家汽车更新换代商机无限[N];西部时报;2007年
4 海萱;中亚国家汽车更新换代蕴商机[N];新疆日报(汉);2007年
5 欣华;中亚消费者钟情中国印刷设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赵常庆;加强人文交流 构建和谐中亚[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记者 邓隆飞 通讯员 程玲玲 胡学英;孙安民出席“中亚国家商会经贸合作培训研讨会”[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8 本报驻中亚记者 李垂发;我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稳步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9 聪 茹;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提速[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10 ;欧盟新中亚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毕燕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5 苏晓宇;美国对中亚军事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其翔;冷战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军事安全合作[D];外交学院;2009年
2 杨倩;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刘燕;中国和中亚国家外资立法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4 蔡力敏;论文化因素对中亚国家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Shabikov Eldiiar;冷战后土耳其对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冯景;中亚国家在经贸领域海关合作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王云风;中国新疆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8 阿密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3年
9 马翠翠;欧盟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新发展[D];新疆大学;2012年
10 阿衣丽(AMANKULOVA AIPERI);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04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0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