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社会早期海洋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11-06 07:23
【摘要】: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a was founded by agriculture, and the depend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n land determines the inland attribute of this country.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raditional China is an ocean-insulated country. On the contrary, its back to the mainland and its ocean-oriented geography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its value choice between the continent and the ocean. It also determines that moving toward the sea is its important orient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ocean in Chinese societ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civilizational systems of "facing the mainland" and "facing the sea". This makes Chinese culture contain profound marine genes in its early adulthood. Second, the early discovery of the sea in Chinese society basically followed the pat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Bohai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finally formed the 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cept of land, sea and economy. Third, the depth and infinity of ocean space, the Chinese people's knowledge and imagination of the sea constitute a test, the so-called land and sea to the world view, mainly shows from the land experience to the ocean imagination move and spread; Fourthl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water or river by farming civilization resulted in the extreme affirm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sea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sea is regarded as the destination of the current and the source of water,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traditional land center to reverse to the ocean center.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reversal was completed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important expression is that the ocean becomes the object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e traditional Taoism theory in China and the Yuan Qi theory have thus changed into a kind of ocean cosmology based on water.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
【分类号】: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2年03期

2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年05期

3 肖泓父;略论杨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唐洪波;;《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付海菊;包永江;;由画入化——中西绘画背后的文化差异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姚玉成,汪澎澜;渤海开国史——以苏秉琦考古理论为基础的叙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刘欢欢;吕欣;;孔子伦理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平;《说文解字》中的宇宙天文思想[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姜”、“姬”等女字部首姓氏的产生背景[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黄灄灄;;《老子》篇次演变与时代背景[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郑红莉;;陕北汉画像石所见“鸡首人身”“牛首人身”图像辨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易;;儒学文化超时空现象探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道尔吉;;试论早期鄂尔多斯的文化区位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潘照东;;红山文化之乡、辽·金·北元古都文化之乡、昭乌达草原文化之乡——论赤峰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区域特色与地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J];考古;1974年06期

2 ;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年03期

3 张忠培;;原始农业考古的几个问题——为纪念《农业考古》创刊四周年而作[J];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4 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年10期

5 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J];文物;1989年04期

6 方孝廉;洛阳市一九八四年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华,秦仪;论中国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政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2 袁华智 ,张晓辉;名将之后爱海军[J];当代海军;1996年02期

3 李飞;;构建现代海洋观念与战略[J];学理论;2011年18期

4 邓文金;;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以中共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12期

5 贺克臣;;增强海洋观念 莫忘蓝色国土[J];学理论;1997年07期

6 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以中共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中心的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01期

7 王健君;尚前名;;召唤蓝海中国[J];珠江水运;2011年20期

8 刘永路;让甲午告诉年轻一代[J];政工学刊;1994年08期

9 孔悦;; 走近“蓝色国土”——天津召开增强全民现代海洋意识研讨会[J];科技潮;2002年03期

10 巩建华;;海权概念解读与南海争端省察[J];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序三;;增强海洋观念 建设海洋强国[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黄顺力;;海洋文明、海洋观念与“重陆轻海”的传统意识[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坚真;杜军;;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陈自强;;明清时期漳州海洋文化简论[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言;走向海洋与城市崛起[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2 国家海洋局机关服务中心 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刘文勤邋孙吉亭 贾宝秀;经略海洋: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的转变[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4 刘枫;应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6年

5 记者 董立万;唤起国民海洋意识实施海洋强国战略[N];中国海洋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长岩;治理渤海环境污染刻不容缓[N];联合日报;2008年

7 刘继安 魏世江 赵新安 蒋秋飚;海洋世纪不能再忽视海洋[N];文汇报;2001年

8 河北省海洋局宣传中心 刘扬正;海洋世纪呼唤海洋文化[N];中国海洋报;2008年

9 一 业;传承海洋先进文化的思考[N];中国海洋报;2005年

10 [美]李露晔著;当中国称霸海上[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琴;晚清海权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3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13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