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东亚的“脱战后”与中日交流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8-11-06 09:03
【摘要】:中日关系经过反复的周期性恶化,终于在日本政府否认搁置钓鱼岛争议的政治共识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双重打击下形成被半官方媒体称为"绝交"的严重事态,充分证明在排斥中国参加"战后处理"的战胜国权利而庇护日本逃避战争责任的所谓"旧金山体制"下,遗留的"历史问题"是决定东亚地区政治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厘清东亚政治的历史逻辑和秩序结构可以认识到,推进真正的中日和解,实现东亚政治的"脱战后",有赖于中日两国的地区政治主体性自觉和中日交流从实用主义取向向理性主义的转型重建。
[Abstract]:After repeated cyclical deterior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 serious situation was finally formed und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denial of the political consensus on shelving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and the prime minister's visit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ch was called a "break-up" by the semi-official media. It is fully proved that under the so-called "San Francisco system", which excludes the right of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post-war treatment" and shelters Japan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war,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over are important structur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politics of East Asia. By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order structure of East Asian politics, we can realize that we should promote genuine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and realize the "de-postwar" of East Asian politics. It depends o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ino-Japanese communication from pragmatism to rationalism.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建平;;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的“赔偿问题”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3期

2 刘建平;;理解“廖承志时代”:战后中日关系的传播政治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阎明复;朱瑞真;;忆1958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四次会谈[J];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02期

2 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J];日本学刊;1997年05期

3 郭沫若;;怎样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答“世界知识”记者问[J];世界知识;1954年2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日交流史中的华侨》简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03期

2 党福民;旅日华侨中日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林伯耀先生一行访石[J];党史博采;1995年04期

3 袁晓江;张守德;;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立过程[J];党的文献;2010年06期

4 郭梁;;长崎华侨史迹若干考察[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伊黎;;抗暴血泪 花冈悲歌[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五辑[C];1995年

2 余yN延;;再论“义理”——从中日对比角度看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典范[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记者 杨静雅;市领导会见中日交流访问团[N];宁波日报;2011年

3 赵伟邋郑黎;“长春中日交流之窗”开馆[N];长春日报;2008年

4 吉林长春市第一外国语学校 王艳珍邋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我结识朋友的桥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 王程硕;《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我记忆中的那抹柠檬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李颜汐;《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我的青春旅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天津体育学院 杜杰;《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我的内藤老师[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黄亚南;钓鱼岛不应成为妨碍中日交流的因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9 吴菲菲;友好城市促进中日交流[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任一丁;在中日交流中架桥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杰;明州与8-10世纪中日交流[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13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13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