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9 21:16
【摘要】: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战略,而朝核问题为其"重返亚洲"战略提供了契机。为此奥巴马在实施"战略性忍耐"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求与朝鲜对话,并通过加强双边和三边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利用经济手段为重返亚太铺路。奥巴马第二任期可能会放弃"战略性忍耐"政策并采取强硬举措,包括以核制核的威慑政策。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朝鲜采取"有效运用讹诈手段",在拥核的同时寻求与美国对话。美国一系列动作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助长了朝鲜核武器开发的决心、激化了半岛军事对抗,但同时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又使其成为维持东北亚和平的重要力量。美国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对朝鲜半岛政策强化的趋势,目的是以朝鲜半岛为依托对中国实施有效防范。为此,一方面中国不能忽视朝鲜半岛地缘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美国和韩国的协调,同时要在国际上占得舆论先机。朝核问题的根源是冷战遗留,指望中国来解决朝核问题无异于将中国置于为美国火中取栗的角色。
[Abstract]:In 2009,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ut forward the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and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its "return to Asia" strategy. In doing so, Obama actively sought dialogue with North Korea while pursuing a "strategic tolerance" policy, and paved the way for a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y strengthening bilateral and trilateral military alliances and using economic means. Obama's second term is likely to abandon "strategic tolerance" and take tough steps, including a nuclear deterrent. In the face of US siege and interception, North Korea has adopted "effective blackmail means" to seek dialogu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supporting nuclear weapons. A series of act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have worsen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China, encouraged the determination of North Korea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s, and intensified th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on the peninsula,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East Asia have made it an important force in maintaining peace in Northeast Asia.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American polic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military and economic fields is to take effective precautions against China based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should not ignore the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strengthen its coordin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Korea,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he root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is the legacy of the Cold War, and looking to China to resolve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is tantamount to putting China in the role of a shudd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韩国研究所;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2 刘重力;杨宏;;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东亚地区FTA战略的影响——基于TPP合作视角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福财;;东北亚三国(中俄朝)与美国单边主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10 李慧明;;和谐世界——崛起之后的国际理念与终极目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董彦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秦国的兴起[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7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黎;陈海鸿;;论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叶江;;试论国际体系单元观与全球治理理论之间的关系[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红红;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际合作:理论、行为及机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爽;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睿;G20的崛起与作用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重力;盛玮;;中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8年01期

2 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3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4 魏磊;张汉林;;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意图及中国对策[J];国际贸易;2010年09期

5 徐长文;;TP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2011年03期

6 盛斌;;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动向:来自竞争性构想的洞察[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7 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寒溪;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2期

9 李富有;何娟;;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汪诗明;;澳日关系:由“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准同盟——兼评澳日《防务与安全声明》的签署[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于景浩;[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光耀;;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及其对未来安全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1年00期

2 朴键一;90年代以来中国朝鲜半岛研究状况[J];当代亚太;2001年08期

3 路宝春,邱亚威;朝鲜半岛局势的新变化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谭潭;“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J];当代韩国;2001年01期

5 郑信哲;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多种影响[J];当代韩国;2001年03期

6 孟庆义;朝鲜半岛统一方案的设想[J];东疆学刊;2001年01期

7 孟庆义,唐承运;关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中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8 曹成完,金成淑;美俄峰会与朝鲜半岛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11期

9 王传剑;俄罗斯在朝鲜半岛:政策、地位及作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3期

10 陈峰君;21世纪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继永;;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与中韩合作[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A];朝鲜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陈奉林;;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俊扬;俄外长朝鲜半岛斡旋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韩朝力争形成经济共同体[N];财会信报;2006年

3 崔志鹰;朝鲜半岛局势处于“十字路口”[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高浩荣 夏宇;将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N];人民日报;2007年

5 王丹蒂;俄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平稳过渡很重要[N];人民日报;2007年

6 徐宝康;一次令人期待的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7 ;六方会谈朝鲜半岛无核化工作组会议结束[N];人民日报;2007年

8 周之然;朝方认为朝鲜半岛局势依然紧张[N];人民日报;2007年

9 温宪;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余春雨;南北重启部长级会谈 朝鲜半岛或迎经济转折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光河;朝鲜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4年

5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6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7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8 汪权;冷战后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华;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平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5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6 张一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8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可亮;朝鲜半岛分裂长期化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郑梦清;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21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21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