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渐行渐近:中欧友好关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4 15:21
【摘要】:本论文关注于界定和理解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分析中欧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双方进行政策调整来进一步改善中欧之间关系的努力。是什么原因提升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这其中的因素不仅在于双方最近几十年中实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还因为他们处于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前列。在今天的世界,中欧关系对于两者来说都十分重要,其地位必不亚于任何一方与美国的关系。中欧的经济关系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理解中欧关系显得愈发重要,因为中国与欧盟的行动越来越带有全球性的影响。 应用现实主义或建构主义来理解中欧关系都略显不足,因而本研究采用了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新自由主义以及相互依存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涉及到战略、经济、外交等诸多要素。第一章回顾了新自由主义以及相互依存理论的理论框架,通过界定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复杂的依存关系取决于三个先决条件:社会交流的多种渠道,不存在等级制度,军事问题不干涉协商,武力的使用与复杂依存关系是无关的。 本章还探索分析了政权更迭的模式和其他因素,如国际事务、谈判以及国家政策的形成等。为了扩大基欧汉和奈的理论应用范围,其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在分析中欧关系时也加入了很多其他因素的考量。 第二章回顾了从古代到当下的中欧关系的历史。两个前现代的案例表明中欧之间交往的连续性,甚至在前现代工业时代,中欧就形成了新自由主义意义上的相互交流与依存的关系。第一个例子是中国的丝绸贸易对罗马帝国的经济所产生影响,第二个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欧洲向中国出售鸦片,不仅冲击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也对白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的前身)的形成,对这一历史时段的分析展示了中欧之间的关系发展以及在两极格局下彼此外交政策的整体灵活性。冷战期间,中欧政治的发展是推动中欧关系实现和解的因素之一。中欧对于彼此和世界的看法值得学人注意,诸如中国对于多极世界以及将欧洲作为世界一极的看法。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欧洲正是作为了世界的一极,成为了中国获取投资和技术的重要来源。 本章还回顾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与中国签订的合作条约,例如中欧1978年的贸易协定以及1985年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本章最后一部分是集中论述了中欧关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冷战结束后至1989年以及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中欧关系。笔者对中欧关系的关键文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诸如1995年中国——欧洲关系长期政策,1998年中欧广泛合作关系的建立,2001年中欧成熟伙伴关系——互利共赢,共同迎接挑战,2003年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等。 第三章考察了中欧关系是否符合基欧汉和奈的理论所提出的要求,复杂的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双边关系的建立必须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考察的第一要素是,中欧之间的军事对抗是否是被双方界定为对彼此的重大威胁。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周边东亚地区的存在已经弱化。 此外本章还关注了香港与澳门问题的妥善解决。正是因为欧洲不再在中国占据领土或者在东亚拥有殖民地,才使得中欧关系达到了很高的地位。除了安全与政治,本研究也关注中国和欧洲对于彼此的民意态度。在欧洲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欧洲人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威胁,同样的,在中国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中欧关系考察的第二个元素是中欧双方交流的渠道以及政策的制订者。中国与欧洲在政治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欧洲仅相当于一个松散的联邦。欧盟成员从规模较小的国家到“三巨头”(德国,法国和英国),欧洲内部存在着整合度不高的问题。欧洲国家缺乏共同的目标以及彼此的团结,当欧洲与中国交流时,这成为了很大的弊端。 第三章最后一节主要是按照基欧汉和奈的理论,军事问题成为了中欧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人权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权问题既不是军事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人权问题成为了中欧之间交涉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与欧洲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源自于中国与欧洲基于文化与政治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 第四章是考察中欧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国在中欧关注中有着巨大的影响里,特别是在前一章所论述的军事问题上。美国介入中欧关系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人权问题,通过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权问题是美国介入中欧军事问题的原因;第二,军事问题(武器禁运),这涉及到一个更为广泛的研究范围,中欧之间的军售影响了美国的实力。正是因为如此,第四章重点考察了中欧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国已经成为了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 冷战的结束为中欧关系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欧关系的发展得以摆脱超级大国的干涉。但是中欧在2005年有关解除欧洲对中国军售限制的失败,表明了中欧关系不仅在内部,而且在外部都存在着很多障碍。由于对美国的单边外交政策的不满,一些欧盟成员国响应中国的呼吁,向美国及其亚洲盟国发起了外交抗议,要求改变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要求解除欧洲对中国的军售限制。 本文试图展示中欧关系运作各个层次上的状态以及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一个旨在提高中国与欧洲经济政治联系的单独事件,最终被那些担心对中国军售限制解除后,自身的国际地位发生改变而担忧的国家,在国际上掀起了一系列争议。 本文的最后一章侧重于中欧经济方面的关系。中国从自给自足的时代发展到当代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之一,中欧的经济关系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特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欧在经济层面的分歧成为了双方关系紧张的根源。 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史,按照贸易的整体水平,贸易的法律协议以及贸易结构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欧之间是一种有限的接触和适度的贸易。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也越来越认识到欧洲以及欧洲自身内部整合机制的重要性,因而首先在安全方面,随后是经济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与中欧经贸关系的扩大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笔者分析了中欧相互贸易不断增加和集中的情况,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文件进行了解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国际事件,如同欧洲寻求解除对中国的军售限制问题一样,暴露了中美欧三角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在一个平静与和平的气氛中进行,然而中欧关系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诸如中美、美欧等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影响。 在过去十年,中欧双方的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对于2004年欧盟扩大后果的分析,显示了其对中欧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论述了其对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另外,本章还将2005年中欧的纺织品争端作为一个案例研究,从彼此的联系到贸易争端的制度化解决,,中欧纺织品争端正是中欧相互依存关系的一个表现。欧盟2006年经济会议的召开更是标志着中欧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关键期。 除了纺织品争端之外,本文还关注其他重要问题。第一个是欧洲的贸易赤字不断上升,欧盟成员国没有一个对中国存在贸易顺差,这正是中欧关系脆弱性与敏感性的原因之一。然而大多数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并非是中国商品的。 除了贸易赤字问题,本研究还分析了中欧之间存在的其他问题,例如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对于反倾销指控的敏感反应。最后,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参与拯救欧元区经济的行为以及中国对欧盟的投资状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志敏;;欧盟的有限战略行为主体特性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J];国际观察;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若兰(Maria de la O Moncada);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D];复旦大学;2010年

4 顾强;欧盟对华决策中的主体间认知差异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华;欧洲联盟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条款”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瑞锋;欧盟对华军售禁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雷怡;探析欧盟的东亚安全政策[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31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31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