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外交战略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Abstract]: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strateg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diplomatic strategy. Deng Xiaoping completed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ed by Mao Zedong. He adhered to the five basic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developed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to a new height. In the late 1980s, whe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anged,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a calm observation, calm response, hide his strength, and make a differenc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 while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has created a favou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udying 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its rich practice will help to grasp the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complete the core task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四川省美国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贾庆国;;秉持“只争朝夕”精神: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邓晓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宋晓荣;;探析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郑文瑜;;从加强师德建设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霍跃;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波;尼日利亚的外交战略[J];西亚非洲;2000年06期
2 宫力;关于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4期
3 曲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狄阳群;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陶季邑;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赵常伟;浅论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本思想[J];发展论坛;2002年05期
7 游明谦;新时期的越南外交战略:调整与重构[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8 刘莹新;与“世”俱进 有所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J];党政论坛;2003年05期
9 吉珊珊;德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外交战略探析[J];西亚非洲;2003年03期
10 张云筝;“三个代表”——冷战后我国外交战略的指针[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伟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郜非非;;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发展过程及启示[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冰;;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伟伟;;新中国60年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及启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6 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A];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总第2期)[C];2010年
7 钮菊生;;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戴德铮;;“冷静观察”等28字方针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9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日本“近视”外交战略是作茧自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 宋镇照;李克强访印的外交战略意涵[N];东方早报;2013年
3 北京商报记者 韩哲 赵毅波;莫迪外交战略浮出水面[N];北京商报;2014年
4 金嬴;日本迷失外交战略[N];东方早报;2005年
5 周戎;印度不愿充当他国外交战略的工具[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欧盟酝酿新时期外交战略[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宁惠;我市举行外交战略暨国际形势报告会[N];张家界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未来30年外交战略考验中国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记者 魏恒;主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奋力开创我区开放合作新局面[N];广西日报;2013年
10 欧洲所 李靖X 陈志瑞;英国在我国对欧盟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刘德喜;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1943—1949)[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讨论[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伟伟;美国之音在美国外交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3 刘雅贤;论中国不结盟外交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竹云;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雪姣;蒙古“多支点”外交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6 吴德玲;略论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战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焱X;解析儒家和睦思想对我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及实践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包云波;中等强国的身份定位和外交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刘宇;苏俄时期外交战略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王衍达;韩国东北亚外交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1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8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