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政策内在矛盾及地区战略影响分析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eneral trend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Japan is to let Japan get rid of political constraints an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military strength. Support for Japan's "restoration of its sovereign rights in the area of security" and a more tendentious stance on the dispute over the Diaoyu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the latest sign of that. This policy contains contradictions: it lacks integration with the overall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s Japan, it has structural structur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rowth type" conflicts, and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gional strategy. It deviates from the pursuit of the overall effect of strateg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ecurit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led to the loss of dir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sia-Pacific order and the risk of division and antagonism. The "Japanese factor" in the secur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rises, and the security situatio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The US itself faces strategic dilemmas, and regional control is beginning to be called into ques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分类号】:D8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琪;;美国对日安全合作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泽林;钮维敢;;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J];美国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2 游博;洪邮生;;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J];和平与发展;2013年03期
3 马建英;;美国对中国周边海洋争端的介入——研究文献评述与思考[J];美国研究;2014年02期
4 和春红;;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03期
5 陈寒溪;孙学峰;;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6 韦伟;单洁;李政;罗亚拉;;“三海”问题上美国对华立场的时间序列法分析[J];情报杂志;2014年12期
7 韦伟;单洁;刘卓然;罗亚拉;;基于标志性事件研究的我国在“三海”问题上所处形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2 崔巍;日本能源外交战略与东北亚能源合作[D];山东大学;2011年
3 郭_g;论美国的东亚地区秩序观及其对东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4 梁立昌;美朝关系正常化前景及对中国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5 李姗姗;东亚货币合作与中国的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李博远;新世纪以来美日同盟的调整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8 刘凤阳;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影响下的中日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9 陈媛;中国和平发展在东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殿明;俄罗斯与朝鲜关系及对中国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灿荣;周鑫宇;;美国东亚政策的新特点[J];国际观察;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玉民;经济因素在美国对日政策中的作用(1937—1941)[J];世界历史;2001年03期
2 贺恩印;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经济原因探析[J];理论导刊;2003年12期
3 仇朝兵;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汪诗明;;析战后初期澳美对日政策之分歧[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5 辛志敏;;三十年代美在华与日矛盾的发展及其对日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院学报;1983年04期
6 杨运忠;美国政府进一步调整对日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07期
7 于群;旧金山和约后的美国对日政策新构思[J];世界历史;1996年04期
8 刘自强;论20世纪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徐进梅;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国内因素[J];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兰;俄罗斯的对日政策与日本的“扩大均衡路线”[J];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侃;;“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对日政策论评[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三辑[C];1992年
2 李世安;陈淑荣;;卢沟桥事变后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高洪 实习生 张亚宁 整理;中国对日政策调整刍议[N];东方早报;2013年
2 驻日本使馆经商处;日报评美国新总统对日经济政策[N];国际商报;2000年
3 旅日学者 刘迪;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可能性[N];东方早报;2012年
4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卫东;安倍参拜为何令美国“失望”?[N];东莞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战后初期英美对日政策的分歧与协调(1945-1951)[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秋香;1937-1940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马龙;论从“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艳红;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欣;试析一战前后澳大利亚的对日政策[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6 田朋朋;论韩国金大中政府的对日政策[D];青岛大学;2009年
7 崔志丹;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成因之比较(1945-1953)[D];延边大学;2010年
8 何力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述评(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功材;中国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研究(1945-1972)[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宗玲;战后日本右倾化过程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2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8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