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之理论化:国际关系从绝对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9-01-19 12:17
【摘要】:文章以现代早期国际关系为例证,以有争议的财产关系为中心,为地缘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和转型提供一条新的理论化路径。则目前各种范式的国际关系理论有一种共识,即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视为现代国际关系法典化的标志。本文则探讨17、18世纪欧洲地缘政治在何种程度上依然与独具特色的前现代经验保持联系。依照现实主义或建构主义的理论前提无法理解这一点。相反,本文的理论观点是王朝主权的专有权与个性化特征是建立在前资本主义产权关系之上的。王朝政治逐渐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形成了以竞争性地缘政治积累为基础的冲突与合作的具体模式。伴随着第一个现代国家———英格兰的崛起,国际现代性出现关键性的转折。随着英格兰在17世纪建立了资本主义农业土地所有制并实现了国家转型,英国在1688年之后,开始在长时段的地缘政治综合与社会不平衡发展的条件下重塑国际关系。
[Abstract]:Taking the early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n example and the disputed property relationship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ath for the formation, o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political system.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of various paradigms that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Peace between Westphalia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the codification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1700s European geopolitics remained connected with the unique pre-modern experience. This cannot be understood on the theoretical premises of realism or constructivism. On the contrary, the theoretical view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exclusive and individu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dynastic sovereignty are based on pre-capitalist property rights. Dynastic politic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and formed the concrete mod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competitive geopolitics. With the rise of the first modern country, England, international modernity has taken a crucial tur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land ownership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ury, England began to reshap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1688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ng period of geo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imbalance.
【作者单位】: 威尔士斯旺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分类号】: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鹤;;《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一书简介[J];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2 潘光;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西亚非洲;1990年04期

3 李石生;;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淡化了吗?[J];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01期

4 杨运忠;;日美矛盾的激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1992年03期

5 杨冠达;论美国国际关系学与美国霸权[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6 华林;史论结合,精心解读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评介[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谢晓娟,周延召;论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1期

8 陈本红;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杨万强;全球化、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4期

10 胡永权;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罗丹;;麻生执政与中日关系发展走向[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泽伟;;联合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陈克守;;墨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庄国土;;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罗旭华;;邓小平国际道德思想探析[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李金祥;蔡佳禾;;理解世界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和定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2 ;中方对美国会少数众议员执意提出所谓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决议案表示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世经政所 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5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关系——雾中看花[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方祥生;国际关系中的“蛮横”[N];光明日报;2007年

7 ;学术研究与外交政策:专家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 廖凯原;世界依赖中美合作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陈迎春;中国外交: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执笔记者 徐剑梅 刘黎 参与记者 张铁钢 谢荣 赵嘉麟 赵焱 陈威华 吴强 王作葵;新兴大国群起,共商和平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8 周娅;建构主义新视域:地缘文化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10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2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3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4 赵为民;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年

5 邱晓万;论希拉克总统执政以来的中法关系(1995年5月—2005年5月)[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年

7 廖震峡;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新华;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1995年5月~2007年5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姚丽丽;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411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11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