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对华“灵活推回”战略评析

发布时间:2019-01-23 22:07
【摘要】:奥巴马政府自第一任期末开始,由于受美国国内资源限制、政策失衡及亚洲民族主义高涨等因素影响,开始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华政策亦由某种程度的"遏制"转变为类似"里根主义"有重点、有选择的"灵活推回",以求在避免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前提下给中国影响力的增长设定边界。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its first term,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begun to adjust its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n domestic resources, policy imbalances and the upsurge of nationalism in Asia. China policy has also changed from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ainment" to a "Reagan doctrine" with a focus and a selective "flexible push back" in order to set boundaries for the growth of China's influence while avoiding direct confrontation with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南京大学光华人文基金项目(项目号LSRWG1007)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卓一;;越南民族主义对中越南海争端的影响[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3期

2 崔磊;;美国削减国防开支的战略影响[J];当代世界;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莉;;美国学界反思“亚太再平衡战略”[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03期

2 刘昌明;孙云飞;;国内关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研究综述——兼论TPP研究的结构选择视角[J];理论学刊;2013年09期

3 SUISHENG ZHAO;;Delicat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trategic Rebal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hip[J];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2013年02期

4 魏红霞;;对奥巴马政府“再平衡亚洲”战略的再评估[J];美国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5 赵穗生;;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再平衡与中美关系[J];美国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6 朱志群;;美国“战略再平衡”与中国外交[J];美国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亚玲;;越裔美国人的政治游说及其对南海争端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莹;当代海外越南人的现状及其对越南经济发展的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鹏;;美国对华新战略正在形成[J];决策探索;2005年11期

2 高兰;;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泰平;;宇都宫德马和中国[J];世界知识;1983年22期

4 徐红艳;徐玉祺;;中美关系解冻前夕的美国对华舆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丁幸豪;;顺应时势的新姿态——评舒尔茨、西古尔的对华政策讲话[J];国际展望;1987年10期

6 张中义;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几种主要力量[J];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01期

7 黎志军;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政治学分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8 陈允恺;从中美WTO协议看美国今后对华政策的重点[J];国际展望;1999年23期

9 张也白;布什执政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6期

10 ;美国政界对华政策文摘3则[J];政治学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国会对华政治[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叶江;;试析《里斯本条约》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兼谈欧盟对台政策未来的走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汪曙申;;从美国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看其台海政策[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德信;;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中葡关系史(1513-1999)》读后[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冯昭奎;加藤嘉一;;冯昭奎、加藤嘉一对谈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农;中国驻欧盟大使会见欧委会主席巴罗佐[N];光明日报;2010年

2 孙恪勤;怎样期待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N];东方早报;2005年

3 刘莉;日本参院年中选举 安倍对华政策或将转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马毅达;“奥麦”同时撰文阐述对华政策[N];东方早报;2008年

5 欧洲所 顾俊礼;德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欧盟与中国将迎来全面合作新机遇[N];人民日报;2010年

7 党建军 媒体人士;“中国通”未必就是“亲华派”[N];广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专稿 李子秋;布什访华:对华政策再定调[N];世界报;2005年

9 特约评论员 张传杰(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系);美国总统眼中的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王怀成;德经济界批评默克尔的对华政策[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3 徐艳秋;决策中层与美国外交决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5 韩凝;美国的伊拉克战后国家重建战略与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6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江振鹏;国际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霸权之基[D];南开大学;2012年

10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蜀蓉;论加拿大对华政策与中加关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钞群英;欧盟共同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建立;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D];延边大学;2004年

6 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文圣;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两代总统对华政策及其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8 胡炜;传统基金会及其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郭秀华;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铭;跨国公司与美国国会对华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414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14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