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北极关系视角下的北极地缘政治发展分析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rend of the global spread of Arctic geo-space, the analysis of Arctic geopolitics needs not only the regional level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but also the inter-regional lev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ion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And the global level of the influenc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on the system. One of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Arctic geopolitics is that external pressures are endogenou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powers of the regio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very strong outside the region. The spillover effect makes regio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 security mechanism subordinate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and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s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es the dominant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geo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ence of the Arctic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consensu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certain degree of independence and exclusivity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ra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America, which is the dominant regional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rctic, but also presents a certain isolation or lag eff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re layer of geopolitics driven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ayer of governance, which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constitutes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geopolitics.
【作者单位】: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极地地缘政治研究子专题(CHINARE 2015—04—05—01)
【分类号】:D8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新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2期
2 张吉军;;转型期中东政治伊斯兰的生成与发展探析[J];国际研究参考;2014年02期
3 刘昌明;孙云飞;;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与东亚安全困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01期
4 刘勃然;黄凤志;;韩国朴槿惠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J];国际论坛;2014年03期
5 戴轶尘;;中国周边多重安全治理机制的优化策略探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5期
6 马荣久;;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J];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7 莫盛凯;;没有地区主义的东亚合作[J];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8 王石山;王英;;1946—1990年间非洲各类国家联盟的形成与破裂[J];非洲研究;2011年00期
9 王伟华;;恐怖主义国际化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J];理论界;2014年06期
10 马建光;张超;孙冉;;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涛;姚琪;;论利比里亚内战的进程及影响[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3)[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姜鹏;体系文化变迁背景下大国崛起战略之路径重构[D];吉林大学;2014年
2 金新;东亚海洋安全秩序新演化析论[D];吉林大学;2014年
3 王在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传忠;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闫伟;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多维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6 王伟华;南亚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凯凯;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与东盟关系新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泗国;东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结构与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3 李阳;东亚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二元结构:起源、影响与应对[D];山东大学;2014年
4 任绿勃;美国崛起进程中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1901-1909)[D];山东大学;2014年
5 吴泽林;民主国家组成的联盟更持久吗?[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6 李宗磊;中国崛起与东北亚区域权力结构演变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7 陈宇君;冷战后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行动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8 李普前;东亚地区权力集散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9 高岚;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土耳其的外交政策[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申倩茹;美韩同盟强化对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新光;地缘政治与冷战后波兰新外交[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3期
2 陈霞;对地缘政治的再审视——如何看待当今地缘政治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3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J];战略与管理;2001年03期
4 赵龙庚;“9.11”后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J];和平与发展;2002年02期
5 鄂志寰;;美伊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经济金融影响[J];国际金融;2003年05期
6 王东岳,曲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新世纪美俄对中亚的战略争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П.Я.巴克拉诺夫 ,周建英;论当代地缘政治范畴[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6期
8 汪波;美国的21世纪“经济化地缘政治构想”[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刘波;试论20世纪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曹阳,焦阳;21世纪初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状况的量化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环;“多事之秋”来临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N];金融时报;2014年
2 程实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地缘政治动荡为何没有推高油价[N];东方早报;2014年
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王天龙;美国“重返亚太”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复杂[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任卫东;谁在制造东亚地缘政治地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未来十年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前瞻[N];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早报记者 杨小舟;“中国应强化地缘政治约束右倾日本”[N];东方早报;2014年
7 早报评论专栏程亚文;为中亚地缘政治“破碎带”重建秩序[N];东方早报;2005年
8 邓敏;地缘政治紧张 油价回落恐成奢望[N];期货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伟 刘向 朱晟;美国能源革命影响地缘政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阎德学;地缘政治视域的日本北极战略构想[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微微;冲突与联合:对主导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敬东;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地缘政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7 矫正;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合强;地缘政治与当代亚太移民[D];暨南大学;2007年
2 任江;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澳中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阳;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葛怀宇;中国: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D];外交学院;2003年
5 龚炜;科学技术进步与地缘政治理论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智;中国的地缘政治新态势及应对策略[D];辽宁大学;2013年
7 崔晓东;当代俄美地缘政治冲突:原因、特点和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燕玉叶;“9·11”后的俄罗斯中亚地缘政治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孔斌;油权—石油地缘政治新视角[D];外交学院;2014年
10 郑伟;冷战后美国在中东不变的地缘政治利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24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2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