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转折
[Abstract]: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undergone fiv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2000 year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the first stage,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respect and Huairou, from the Sui Dynasty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s the second stage, its characteristic is to catch up with and follow.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the third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challenge and transition, and the fourth stage is from the signing of the "reciprocal Treaty" to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ggression and weakening. The fifth stage from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the present is characterized by confrontation and returning. The process has undergone two transitions, the first in the third stage and the second in the fifth. At present, the unprecedented complex situation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s a unique phenomenon before the second turning point, 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process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patter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822.3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阚有林;杨宝娟;;从当前日本对华政策看中日关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前瞻性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3 月朗;顾军;;日韩铜铎文化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4 阚有林;;从当前日本对华政策看中日关系[J];宝鸡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李丽;;浅析《日本考》中的社会风俗[J];沧桑;2010年06期
6 刘佳;董涛;;德川时代武士道经济观的构建[J];大家;2010年10期
7 安善花;;近代日本中国观的双层构造及其东亚政策的矛盾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傅朗云;;东北边疆历史分期刍议(续)[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9 韩宾娜;关于平安迁都的宗教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10 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自卫战争史观”辨正[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甜;;日本等级制度的变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石善涛;;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外交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武寅;;日本军国主义与强权政治[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4 冯昭奎;;日本如何走向战败[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111期)[C];2013年
5 毛佩琦;;张居正施政再议[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韩宾娜;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孔炽;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9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10 赵霞;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綦晓旭;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经分离”原则(1952-1964)[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晓丹;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的审美意蕴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芳;中日关系“蜜月期”(1978-1989)文化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冬阳;赖山阳与《日本外史》[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娟;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8 贾方坤;日本镰仓幕府政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唯慧;日本侵华策略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婷;唐代王权礼仪对日本王权礼仪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28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2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