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自由——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旅行限制与新闻采访自由的碰撞
[Abstract]:Since the early 1950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in a sharp state of confrontation and have basically stopped exchanges and personne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break the deadlock, in August 1956,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vited major US news organizations to send reporters to visit China, and the invited agencies responded positively. In order to obtain permission to visit China, US media representatives have repeatedly lodged representations and complaints with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nd individual media have even challenged the State Department by making public visits to China without permiss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obstacles set by the US authorities, the trip of American journalists to China did not materialize. On the one hand, the incident reflects the collision of American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with citizens' freedom of travel and reporters' freedom of interview during the Cold War,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media's coverage of the Chinese issue before the opening of Sino-US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村夫;1957年台湾反美风暴始末[J];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珍,张注洪;斯诺对新中国的访问与中美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黄易;;克林顿与小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差异及原因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3 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初现[J];当代亚太;2003年04期
4 李莉;;冷战后美国国会对华安全提案的表决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1期
5 李新艳;;中苏同盟破裂原因近十年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08年08期
6 李艳红;中苏关系与中苏援越格局的演变(1956-1975)[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林冈;;台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8 沈志华;姚昱;;美国对中苏结盟的反应与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J];北大史学;2012年00期
9 陈兰薰;;项美丽笔下的宋查理形象[J];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尹兴;;好莱坞“冷战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洲雁;;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A];毛泽东研究2010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传利;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运用及终止[D];南京大学;2011年
2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3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5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龙河;两岸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勇安;美国大麻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欣欣;中美联络处与两国关系正常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一舟;邓小平对美国外交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卞金波;美国对台军售中的中美合作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饶小炜;翻译与经典的塑造[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陶椺烁;保密性和有效性的权衡[D];复旦大学;2011年
7 吴文戈;反人道罪构成要件演变的历史原因[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砦;英国对华政策中的香港因素[D];外交学院;2011年
9 刘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经济合作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忠华;论体育外交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价值[D];燕山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鹏;潘琳;;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印政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刘波;;浅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宣传战略[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3 吴征宇;50年代的美国与东亚——评《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J];美国研究;2002年01期
4 崔丕;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联邦德国政策新探(1953-1960)[J];欧洲研究;2005年02期
5 崔丕;;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班牙政策探微[J];欧洲研究;2006年01期
6 袁小红;;陷入泥潭——浅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J];湖湘论坛;2007年03期
7 梁志;;艰难的、渐进的和不彻底的转变——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政策探析[J];当代韩国;2007年03期
8 褚浩;;战略重心的转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援助政策[J];理论界;2009年03期
9 孙山亦;;艾森豪威尔政府与联邦德国海外援助体系的建立[J];德国研究;2011年01期
10 冯志伟;;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南非种族政策[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翔云;;480公法下的合作主义实践——以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为例[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赵学功;;核威慑、艾森豪威尔政府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3 房建国;;“萨基埃特危机”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阿尔及利亚政策的转变[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培清;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雄;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凤玲;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心理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纪胜利;美国对芬兰政策研究(1945-1960)[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大平;美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1953-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浩;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峰;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苏裁军政策探析(1953-1960)[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晓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国威胁论”与东南亚政策[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艳萍;艾森豪威尔政府军备控制政策(1953-1956)[D];暨南大学;2008年
5 杨小林;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东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冰;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一体化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秀瑛;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亢丽芳;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D];山西大学;2006年
9 袁为利;“放蒋出笼”与亚太新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卓娅;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2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4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