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体系与目标: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争鸣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flourished in Russia,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it by Chinese scholars. Compared with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the theory of Rus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tradition of Russia,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major realistic problems it faces. Scholars have waged debates on the core issues such as identity,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which has made the Russian academic circ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ow the trend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t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YJCGJW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兴耕;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J];俄罗斯研究;2003年02期
2 柳丰华;;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J];国际论坛;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耕;;北方四岛问题对本世纪初俄日关系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潘广辉;风雨十年路——解读冷战后的俄美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3年02期
3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学研究概论[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4 孙燕;悲剧后面是喜剧吗?——对俄罗斯民族性的再认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王振权;;国家利益与教育安全视域中的“中亚一流大学”构建——兼论西部地方高校的地位与作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9期
6 吴大辉;新世纪初的独联体:转机与挑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2期
7 张建华 ,唐艳;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6期
8 邱芝;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探析[J];今日东欧中亚;1999年03期
9 朱泾涛;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J];俄罗斯研究;2004年02期
10 高长武;勃列日涅夫时期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因素[J];俄罗斯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洁;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马斌;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新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丽华;独联体演进态势的交易成本视角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9 周承;冷战结束前后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朱可辛;俄罗斯发展进程中的普京阶段[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瑶;解析杜金的新欧亚主义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静敏;从科索沃独立看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D];新疆大学;2011年
3 袁夕;论美俄对乌克兰的争夺[D];新疆大学;2011年
4 热依拉·玉素甫;阿富汗塔利班兴亡的原因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5 施文肖;冷战后俄罗斯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6 秦伟;从“金砖四国”的崛起看国际体系的效应[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陈艳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任江华;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结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赵淑芳;论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与欧盟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杨春娟;论析冷战后俄美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训明;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历历;试论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J];欧洲;2000年04期
3 万泰雷;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因素的天平上——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争论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5 ;外交、国际关系[J];全国新书目;2003年10期
6 赵银亮;“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7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8 阎静;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9 王义桅;;国际关系的理论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10 刘力平;;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秦亚青;;学习感悟创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刘丰;;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对内部与外部论争的评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3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胡言午;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朱立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6 咸命植(Ham,Myungsik);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刘慧;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9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3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7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9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46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4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