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战略戒拒与战略调适:日澳对中国崛起的反应

发布时间:2019-04-03 19:54
【摘要】:中国崛起和亚太成长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这两大趋势是当前国际格局变动的最鲜明特点,并促成了两个主要亚太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调整。通过对调整中的日澳对华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战略戒拒"的特点,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区合作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戒备,拒绝与排斥中国主导的各种双边、多边倡议或地区架构安排,政策上前后矛盾、起伏不定;而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则呈现出"战略调适"的特点,开始逐步、全面、系统地转变对华政策,以适应中国崛起,其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地缘上临近与否、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国家身份认同、国内政治因素是造成日澳对华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to world politics, and the economic centrepiece, are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n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policy towards China by the two major Asia-Pacific countries, Japan and Australia.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pan's and Australia's policy towards China during the adjustment, it is found that Japan's policy towards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strategic precepts", that is, to carry out various degrees of vigilanc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so on. Refusal and exclusion of China-led bilateral, multilateral initiatives or regional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policy contradictions, ups and downs; Australia's policy towards China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begins to gradually,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change its policy towards 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ise of China. Its policies have inherent consistency and stability.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pendence,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mestic political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Japan-Australia policy towards China.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日本海洋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台湾政策及日台关系”(项目编号:AOCQN201319)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Y2012KD02)
【分类号】:D822.361.1;D822.3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克·比森;李福建;;中澳关系:地缘政治抑或地缘经济?[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2 魏玲;;东亚进程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均衡、新作为——从东亚峰会说开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梁颖;;领域拓展与高地占领: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许善品;;后冷战时代澳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5期

3 许少民;;全球参与者、身份困境与全球性大国——评《中国走向全球:羽翼未丰的大国》[J];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3期

4 乔静;;东亚峰会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J];理论界;2014年01期

5 李洪斌;;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调整——对比分析2009及2013澳大利亚国防白皮书[J];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6 崔海宁;;东亚粮食安全合作困局与中国的角色[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万秋波;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亚通;东亚峰会“扩容”及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0年06期

2 秦亚青;魏玲;;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3期

3 沈铭辉;;东亚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0年06期

4 王燕;魏玲;;负责任主权、大国合作与国际秩序——评《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郭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智猪博弈[J];知识经济;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青海;;“四国同盟”:构想与现实[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2 刘阿明;;中国崛起:美国的认知与反应[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10期

3 翟新;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政策(1945~1952)[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旭东;;冷战后的日澳政治安全关系[J];日本学论坛;2007年03期

5 傅梦孜;;截然相反的评估:美国眼中的中国[J];世界知识;2002年19期

6 喻常森;;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7 ;美日澳印“牵制中国”对话机制解体[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04期

8 张景全;;从同盟角度看日澳结盟趋向的原因及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9 赵青海;;中国同主要大国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10 王海滨;;日澳安全合作:走向战略同盟?[J];社会观察;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武;;澳大利亚军队的精神健康教育措施及启示[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C];2010年

2 Adrian Dridan;房丽宁;;澳大利亚的苜蓿育种[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茜;;对澳大利亚社区康复的初步印象[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郑唯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介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汪开治;;澳拟利用多种方法防除外来有害动物蔗蟾[A];2006浙江林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赵航;刘强德;沈广;许尚忠;;中澳两国牛肉生产水平的对比分析[A];《2009中国牛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8 章胜乔;陈俊;张超;梁启平;徐绥萍;黄素文;黄绍棠;;入境澳大利亚原羊毛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及检疫管理措施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曹羲君;成仿云;;牡丹高代杂种引种初报[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10 马玉河;;日本的消防机构与消防工作——赴日消防研修的见闻与启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志雄;中国崛起有益日本[N];国际金融报;2003年

2 早报记者 杨小舟;“我们不是要压制中国崛起”[N];东方早报;2007年

3 林家彬;喧嚣中的理性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4 林克;解读他国成败 提供治国良策[N];云南日报;2007年

5 孙博 供稿;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刘莉;不是遏制而是“管理”中国崛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陈永杰;陆克文访华:“中国通”蓄势待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巍;出口支撑不起中国崛起的大厦[N];南方日报;2010年

9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中国崛起需要培育成熟的国民心态[N];西安日报;2011年

10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陈昕;中国崛起的文明因素[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9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娜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蜀蓉;论加拿大对华政策与中加关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周亚华;英·甘地时期印度对华政策[D];郑州大学;2003年

5 钞群英;欧盟共同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丁念亮;浅析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平衡策略1972-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建立;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D];延边大学;2004年

9 左芳舟;21世纪初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张寿奇;试论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53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53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3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