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软实力、虚实力与中国的外交传统

发布时间:2019-05-20 09:21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很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正是凭借文化软实力,在东亚支撑起一个区域性国际体系。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影响他国外交思维,诱使他国合作,以及提出国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本文还提出了"虚实力"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认为这是正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的一种可以采取的外交风格。中国外交思维的其他传统,如"王道""合纵连横"以及"朝贡体系"等也是可以借鉴的。
[Abstract]:China is a country with strong cultural and soft power. Historically, China has supported 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East Asia by virtu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Soft power is the attraction of a country's culture and values, and it is also an ability to influence the diplomatic thinking of other countries, induce other countries to cooperate,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international problems.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virtual power",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to China's diplomacy, and holds that this is a kind of diplomatic style that can be adopted by China, which is rising as a world power. Other traditions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inking, such as "Wang Dao" and "tributary system", can also be used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津大学;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点项目资助(项目号SKX201007)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剑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2 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J];当代亚太;2012年06期

3 何平;夏茜;;文化建设与软实力增长——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08期

4 张战,李海君;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4期

5 徐秀军;;制度非中性与金砖国家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6期

6 陈志敏;;多极世界的治理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育钦;;刍议国家文化软实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李刚;于畅;吴子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探析[J];当代经济;2009年05期

3 朱道平;白汤安;;楚国灭亡原因之思想文化初探[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杨巧燕;;福柯的话语观及其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以1993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话语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5 唐慧云;;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毛夫国;;软实力概念的泛化及其原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郑华;;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困惑及其应对[J];国际观察;2012年02期

8 沈云锁;“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9期

9 蒋英州;;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10 陈玉刚;;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变革——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的视角[J];国际观察;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孝鸿;;斗鸡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时尚——以南阳英庄汉画像石《斗鸡图》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帅学明;王骁;;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流变[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3 王琪;刘建山;;海洋软实力:概念界定与阐释[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尚乐;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戴国斌;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春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陶建杰;传媒与城市软实力[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雨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光辉;经济增长与经济伦理的对称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刘卫东;孟子论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义政;中国软力量的现状与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安子毓;《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唐志攀;《汉语大词典》“人”部孤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雯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D];辽宁大学;2011年

9 刘梓红;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天宝;儒家思想与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可金;彭萍萍;;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2 唐彦林;;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评析[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3 张骥,齐长安;软国力竞争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4期

4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5 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6 张宇燕;关于世界格局特点及其走势的若干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7 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8 刘鸣;黄仁伟;顾永兴;;转型中的国际体系:中国与各主要力量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9 高飞;;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J];当代世界;2012年04期

10 郑先武;;欧洲协调机制的历史与理论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2 蔡文中;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外交理论的新贡献[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3 裴远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新时期外交理论和实践[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4 许艳霞;论周恩来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05年08期

5 钱春泰;;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J];美国研究;2006年03期

6 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钱春泰;;论冷战后美国的强制外交[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8 贺祝群;;中国外交新理念——两个大局、和平、共赢、和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9 王逸舟;;中国30年外交改革新画卷[J];决策与信息;2008年12期

10 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3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4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5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余育国;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霞;预防性外交分析:问题与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萌;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刘丹妮;论英国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态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奇才;毛泽东外交哲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伏霄汉;预防性外交:历史和理论[D];外交学院;2004年

6 杨芳;冷战后中国预防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雷鸣;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思;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驻华使馆租赁馆舍及外交公寓管理政策的演变[D];外交学院;2012年

9 田艺琼;新中国对沙特、以色列人文外交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向淑雯;论周恩来的外交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81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481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