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关键影响与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rise of system science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ybernetics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So far, however, the key theoretical questions related to it have not been answered positively.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thought system of cybernetics, that is, system thought, information thought and behavior thought, and then analyze the key influence of cybernetics thought system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ntro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One is the adaptability of cybernetic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supplement to these three theories; the other is the superiority of cybernetics over complexity science, the latter is another branch of system science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third is th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of adaptive behavior, which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ybernetics, hoping to promote the re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系统思维及其战略意蕴”(项目号:15XNH0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J];政治学研究;1985年02期
2 何秉石;政治沟通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毓舒;;从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内在价值的合理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季春东;;基于人力资源理论历史演进视域的中国人力资本开发[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赖涛昌;马克和;;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童眼镜业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冯国瑞;“三论”的基本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魏博辉;人与自然:和谐—分裂—和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魏博辉;历史地解读“我们”与“自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袁贵仁,梁家峰;中西法律价值观比较的哲学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夏甄陶;;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王庆;;浅谈“熵定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10 陈霞;;论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基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吴承笃;;自然的复魅之维与生态审美[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贺团英;汽车循环物流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逄爱成;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小平;中医学合和思想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8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叶晓燕;商品住宅建筑策划方法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倩;系统视域下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整体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梅;高校科研团队发展路径探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欢欢;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皓;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吉树芬;系统论视野下内蒙古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永明;系统科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霍明;当代中国村委会选举中差额选举“不差额”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2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3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4 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5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6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7 王军;“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8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对成就与缺失的几点感受[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9 俞正梁;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10 李少军;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理论中相互争论的学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6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从何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延华;和谐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2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实践转向:突破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静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余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2 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唐江雨;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6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9 冯士琳;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构建路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00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0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