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再定义及其边界
[Abstract]:The cognition and idea of safet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finition and extension of safety lack extensive consensu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science. However, since the 1970s and 1980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chools and paths-the traditional school of adhering to the state as the center, the traditional faction with military-political as the core, the expansion of the object of secur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security field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criticism by the traditional school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gener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and the infinite extension of the boundar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its utility and value as an analytical tool and the dispersion and defocusing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research and response. However, the extended deepening school believes that the bias of traditional security theorists ignor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reality that the influence of non-military factors on security is aggravated,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s and competes with a variety of actors.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and the two paths, the key lies in redefining security and its boundary, and grasping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评估及应对》(12&ZD09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2 余潇枫;王江丽;;非传统安全维护的“边界”、“语境”与“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3 任晓;;安全——一项概念史的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雪茹;世界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层联系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张熠;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3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4 李开盛;庞蕾;;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非传统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5 刘霏;;灾难外交:中国外交发展中的一种新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侯发兵;王安平;;国际冲突的蛛网模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朱进;王光厚;;冷战后东盟一体化论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友国;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暴力恐怖特征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高中;;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法理辨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薛晨;;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略论[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5 马健;;当前美欧关系演变规律探究[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马建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理论、路径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8 王畅;文少彪;;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9 王晓波;;朝核危机:内在逻辑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A];“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学保;;跨国移民族群参与祖(籍)国政治的影响及其引导[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陶春;中国稀土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艳丽;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龙植;中韩两国海上灾难处理合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萌;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5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雷鸣;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树秀;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大众传媒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志鹏;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军火贸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2 罗伯特·基欧汉,门洪华;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理论与“恐惧的自由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7期
3 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4 唐永胜;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5 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8期
6 任晓;从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4期
7 郑先武;人的解放与"安全共同体"——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8 高清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逸舟;[N];人民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民,桑红;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4期
2 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3 王学军;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辨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4 李淑云;非传统安全的根源与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5 王逸舟;论“非传统安全”——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思路[J];学习与探索;2005年03期
6 王德华;;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社会观察;2005年12期
7 余潇枫;王江丽;;非传统安全维护的“边界”、“语境”与“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8 余潇枫;林国治;;论“非传统安全”的实质及其伦理向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耿喜梅;;“东亚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会议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1期
10 ;全球第一套非传统安全系列图书将问世[J];观察与思考;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万里;;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及其“泛安全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周中朝;;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汇率问题及对策[A];湖南省第六届公共管理论坛会议资料[C];2007年
3 丁江伟;;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的创新[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王德华;;试论中印大同、非传统安全与和谐世界[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李元奎;;非传统安全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挑战与对策[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王飞;董理达;侯光明;;非传统安全时代国外军民融合发展途径的启示[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汤啸天;;非传统安全考验执政能力——兼论中国发展新阶段的犯罪问题与社会控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冀胜;;现代化学生物恐怖问题(摘要)[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龚迎春;;海洋领域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海洋法律秩序的影响——以日本构建多边海上安全机制为例[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10 陈冀胜;;现代化学生物恐怖问题[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非传统安全面面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韩晓东;非传统安全研究有望迈上新台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记者 陈风彩;首个非传统安全高级研讨班在浙江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汪仲启 陈继旭;非传统安全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传统安全”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胡振虎;审视非传统安全危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记者张军妮;中澳对话东亚非传统安全及区域合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韩旭东 国防大学教授;维护非传统安全需国际合作[N];中国国防报;2012年
9 世经政所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石志远;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挑战[N];解放军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倩;论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徐元帅;中国政府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的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余远来;中美军队参与应对非传统安全政策之比较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卢凯;冷战后中日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及前景[D];延边大学;2012年
5 尹剑华;海关非传统安全风险识别与估计[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慧;当代国家非传统安全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7 曹亚斌;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国家权利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良举;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非传统安全的起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9 张琦;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合作[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王成君;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非传统安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5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05550.html